人人都多想一想“我能爲社會做些什麼”(民生觀)

如果人人都多想一想“我能爲社會做些什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好,最終,受益的是所有人

“讓我來,我是急診護士!”前段時間,長沙市第一醫院的急診科護士劉燕萍在下班後如往常一般接女兒放學,快到學校接送點時,不遠處忽然傳來摩托車倒地的聲音。劉燕萍立馬跑向事發點,見傷者情況危急,當機立斷疏散周圍人羣,確保空氣流通。“請放心,我受過急救專業訓練,我會盡力的!”急救終於將傷者從死亡邊緣拉回,悉心守護15分鐘後,救護車趕到了現場。

劉燕萍挺身而出、見義勇爲的行爲,獲得了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紛紛點贊。微信羣中,有家長感慨:“太棒了,最美白衣天使!”

大家點讚的是劉護士挺身而出的勇氣與善意,更是她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擔當。生活中,不穿護士服的劉燕萍並沒有卸下救死扶傷的責任,她認爲,這時候站出來不過是分內之事。在類似的事件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醫護人員的身影,事後接受採訪時,他們的想法往往也很接近:我是醫護人員,我不上誰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已經融入了內心,化作了第一反應,這一點特別動人。

人,特別可貴的,就是責任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古聖先賢的這些箴言,都在傳遞一種智慧:社會是一個整體,每個個體都需要在這張大網的保障下生存。如果人人都多想一想“我能爲社會做些什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好,最終,受益的是所有人。

當下中國,許許多多的人身上,都體現着這種責任心:鄉村振興一線,與鄉親們一起揮灑汗水、躬耕希望田野的基層幹部;邊防一線,堅守責任忍耐酷暑嚴寒的戰士;城市街巷,風雨無阻一直“在路上”的公交司機;大街小巷,爲了大家及時用餐而匆忙穿梭的外賣小哥……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千千萬萬個肩膀扛起責任,匯聚起來,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