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上,層巒疊嶂,雲海翻湧,四方遊客爭相打卡;赤水河畔,水清岸秀,瓜果飄香,沿河羣衆以“綠”生財;苗嶺深處,山林如海,點綠成金,林下經濟創新拓展……

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即將舉辦,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外國政要、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跨國企業負責人等將齊聚一堂,探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建和諧共生的美麗世界。

2022年1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明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定位。

作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保護好風景,喫上“旅遊飯”

阡陌縱橫,塘溪環繞。在錯落有致的布依村居間,品味特色美食,領略生態之美……從“沉睡資源”到“美麗經濟”,綠水青山讓王崗村嚐到了甜頭。

位於貴陽市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的王崗村,原本是個普通的小山村,基礎設施落後,缺乏產業支撐,村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爲主,人均年收入一度只有2500元。

近年來,王崗村立足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保存良好的布依族傳統民居,打造特色民族村寨,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拓寬了村民致富門路。“過去只知道村邊有好風景,想不到能喫上‘旅遊飯’。每天接待幾十名遊客,日子越來越好。”外出打工的村民花永良抓住機遇,返鄉經營起農家樂。

王崗村緣何蝶變?關鍵在綠水青山。“前段時間,《烏當區以綠色經濟爲引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明確堅持生態優先,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貴陽市生態環境局烏當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鄭文祥說。

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既要用好,更需守好。

貴州南部有一處茂密的原始森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小七孔風景區。這是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有“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美譽。

“今年‘五一’假期,全縣接待旅遊人數69.42萬人次,旅遊收入4.68億元。小七孔吸引力最大。”荔波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石應喜說,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強化小七孔生態保護至關重要。

荔波縣小七孔鎮鎮長陳守國介紹,全鎮以增綠爲目標,以管綠爲重點,以護綠爲主線,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爲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財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貴州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到首要位置,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築牢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着力爲人民羣衆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

形成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

石山變青山,荒山變茶園

磅礴的烏蒙高原上,一排排光伏板鋪開,如藍色波浪綿延,光伏板下,一羣羣山羊盡情享用天然牧草。這裏是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上發電、板下生財”已成現實。放眼貴州,“風光發電+特色高效農業”的新興產業畫卷,正徐徐展開。

“相較過去土地撂荒,或者零星種植,把閒置的土地流轉後,羣衆不僅能得到流轉款,還能參與產業發展、到基地務工,一舉多得。”南方電網貴州畢節供電局規劃發展部總經理楊文勇說,無論是在太陽能板下種植經濟作物,還是發展養殖業,均能有效盤活土地資源,增加羣衆收入,實現節能減排。

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破碎,生態脆弱,農業生產長期粗放且低效。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成爲破題之舉。

石山變青山,荒山變茶園。在銅仁市石阡縣坪地場鄉大寨村,望着即將採摘的上千畝連片茶園,村民張忠美喜出望外。“過去是亂石山、巴掌地,種一坡、收一籮,一年不夠半年糧。村裏下功夫整治,推廣茶葉種植,亂石山變成了‘金石山’。”

不僅是大寨村,石阡縣憑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環境,將石漠化治理同茶葉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全省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均同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掛鉤,與鄉村振興結合,讓山變綠、水變清、糧增產、人變富,爲高質量推進多彩貴州現代化構築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貴州省水利廳廳長周登濤表示。

“從零起步發展茶產業,不少農戶遇到資金難題。我們主動對接銀行,申請貸款投放,助推茶葉種植和提級改造。”石阡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田聰說,截至目前,通過綠色產業基金貸款、政銀擔保貸款等方式,貴陽銀行累計發放上億元貸款支持石阡茶產業,覆蓋全縣12個鄉鎮157個村。

在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農業基地,綠油油的藤椒籽壓彎枝頭,散發股股清香。“再過一個月採摘期就到了,除了直接賣藤椒籽,我們還建藤椒烘乾廠、加工廠,能生產藤椒油等十幾種產品,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百興鎮鎮長張荷說。

立足資源稟賦,貴州探索發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9%,努力走出一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之路。

創新發展林下經濟

盤活綠林地,建設“金色寶地”

從貴陽市觀山湖區的森林康養業到遵義市餘慶縣的林下種植業,再到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的林下養殖業,憑藉創新探索,貴州綠色林地正在變身“金色寶地”。

一頭連着百姓富,一頭連着生態美,發展林下經濟,貴州優勢明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森林覆蓋率從47%上升到62.81%,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速全國第一,國家儲備林融資放款金額和實施面積居全國第一。如何盤活森林資源?2021年7月,貴州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爲林下經濟發展按下加速鍵。

遵義市餘慶縣地瓜坪國有林場,當地村民正在採摘茯苓,忙得熱火朝天。

“去年5月,林場正式啓動國家儲備林建設。考慮到寶貴的林下資源,我們嘗試在林下種植茯苓。前期每株成本60元,目前平均每株產量超70斤,產值至少280元。”望着成片的茯苓,種植基地負責人童勇喜上眉梢。他說,通過合理搭配短、中、長期種養項目,將促進國儲林項目建設與林下經濟產業效益最大化。

2020年以來,遵義市累計獲批國儲林建設331萬畝,居全省第一。“圍繞創新國土綠化融資機制,採取‘抵押貸款+PPP項目’兩種融資模式,成功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等金融機構支持,有力推動‘國儲林+林下經濟’發展。”遵義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六枝特區落別布依族彝族鄉抵耳村,每逢鮮花盛開,蜂飛蝶舞,返鄉創業的張順勇便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這裏森林覆蓋率高,有蜜源植物160多種,林下還種有多種中藥材,能提供更好的蜜源。”張順勇說。

2019年,張順勇先後獲得多家銀行貸款支持,成立公司帶動羣衆增收。第二年綜合產值突破100萬元,成爲發展林下經濟致富帶頭人。

“我們聚焦林下種植、養殖,主動對接村裏,滿足羣衆的資金需求。”農行六枝支行負責人代餘虎表示,今年累計投放惠農貸款2536筆、2.13億元。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貴州圍繞資源管理、盤活林地、強化保障等方面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持續植綠、增綠、護綠,因地制宜發展森林康養、林下經濟、休閒旅遊等新業態,讓森林資源更好造福人民羣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