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河南省努力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以洛陽市爲例,該市着力推動集政務服務、體育健身、養老醫療等爲一體的鄰里中心建設,豐富功能業態、完善運營模式、鼓勵羣衆參與,把公共服務送到羣衆身邊。
秀氣的娃娃大眼閃爍,惹人喜愛,在辦公桌上一字排開,等師傅進一步“梳洗打扮”後,再穿上美麗的連衣裙,就可以寄給全國各地的客戶……
今年3月份,原本在外省創業的90後郭俊樂,把自己的娃娃製作工坊,搬回到距家不足500米的河南省洛陽市永泰嘉苑社區鄰里中心。他坦言:“鄰里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務,既便利又齊全,就像家門口的‘便利店’。正是這點,吸引我回來創業。”
河南省努力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把提升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列入重點民生項目,着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工作,把惠民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記者在洛陽市走訪時發現,該市爲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民性,推動鄰里中心建設,打造集政務服務、體育健身、文化教育、養老醫療、便民商業等爲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體,不斷提升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鄰里中心功能齊全
公共服務貼近羣衆
在永泰嘉苑社區鄰里中心,郭俊樂找到了一片創業和生活的樂土。
“我的工坊在2樓,鄰里中心給我減免了部分租金。工作累了、沒靈感了,我就去4樓的健身房鍛鍊,一天只要一塊錢;餓了就去一樓的鄰里食堂喫飯,便宜又美味;各種創業的手續,一樓大廳就能辦;出門500米就到自己家。在這裏生活、創業,簡直太方便了!”
去年以來,洛陽市將鄰里中心建設作爲推動公共服務進社區的重要載體,集中整合黨羣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養老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等基層陣地的空間、功能、人員,按照“6+N”模式,推動政務代辦和文化、教育、養老、醫療、體育六大類基本公共資源下沉羣衆身邊,並根據羣衆需求搭配技能培訓、助餐托幼、心理輔導、電商直播、商超配送等若干服務項目。
來到宜陽縣後莊社區鄰里中心衛生服務站,100多平方米的辦公面積被分成了6個房間,健康教育室、婦幼保健室、留觀室等一應俱全,現代化的電腦和診療設備擺放整齊。
“鄰里中心建成後,我們搬到了這裏,工作環境上了好幾個檔次。”衛生服務站負責人馮志賢告訴記者,沒搬來之前,服務站只是村部外面的兩間下沉式瓦房,一下雨就漏水。
從衛生服務站沿着樓道往裏走,依次路過老年活動室、縫紉鋪、理髮鋪、少兒託管站。來到大廳後,社區工作人員正在兩張開放式的辦公桌前,爲羣衆辦理電動車證。
“這個鄰里中心位於後莊社區中央位置,社區羣衆走路不超過5分鐘,都能到這來。這棟四層小樓裏,集合了羣衆日常生活所需的政策諮詢、技能培訓等政務服務和養老、醫療、托幼、健身、休閒等日常服務。”宜陽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建設中,我們努力做到‘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羣衆最大化’,黨羣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等基層政務服務陣地,整合以後就是兩張桌子,兩間房,其他全部讓出來,用來給羣衆提供更多服務。”
摸清需求因地制宜
空間佈局科學設置
正值暑假,學生回家。誰來管孩子,成了很多上班一族的難題。在洛陽市洛龍區石油社區,孩子們有了一個託管的好去處。
作爲鄰里中心的組成部分,石油社區黨羣服務中心位於社區的西南角。這裏的辦公室和大廳全部擺放了可摺疊的座椅板凳,上午下午供孩子們學習、玩耍,午休時分收起來,再擺上摺疊牀,就可以供孩子們休息。黨羣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則義務當起了看護員。
“我們利用分散在社區各處的鄰里中心公共服務設施,就近提供暑期托幼服務,爲家長們解決了難題。”石油社區黨委書記高維瑋說。
行走在石油社區,到處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建築。從龍門大道上的西大門進去,一座外表古樸的圓形穹頂大禮堂聳立眼前,走進去,10多名年輕人在打籃球、羽毛球。這裏被改建成了室內運動場,頗受年輕人歡迎。
旁邊的倉庫改成了河洛書苑,由洛陽市圖書館負責運營,成了學生們暑期學習的好去處;沿着大禮堂、倉庫往裏走,一排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單身職工宿舍,依次掛着“荷葉修衣服店”“糧油小賣部”等招牌,路的北邊則是廠房改建的養老服務設施——樂養居,爲轄區老年羣衆提供優惠的就餐、康養服務。
“在有關部門和社區羣衆支持下,我們以非常低的價格租來了這些閒置倉庫、廠房,改建成鄰里中心的各個部分,雖然空間上不在一處,但都在羣衆步行10分鐘範圍內。”高維瑋說,“我們還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入戶、板凳會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摸清羣衆實際需求,科學設置鄰里中心的空間佈局、功能業態,並動態調整。”
各具特色的鄰里中心,不僅便利了羣衆,也成了城市一道新的風景線,“西工區唐宮社區鄰里中心把水池改建後變成了健身房;瀍河區利民街社區鄰里中心將廢舊院子改造成社區體育公園;澗西區長二社區鄰里中心將廢舊車棚改造成技能培訓室和舞蹈活動室。這些創新,給城市,特別是老舊城區,增添了一抹亮色。”洛陽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洛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焦元鵬介紹,今年,洛陽市計劃建設片區、社區、小區三級鄰里中心238個,按照5分鐘、10分鐘、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標準,確保公共服務覆蓋70%以上城市社區。
發揮羣衆主體作用
運營方式不斷完善
“爺爺,這些傢俱不能擺在樓道里。萬一哪天着火了,大家跑不出去,會有生命危險的。”每週六下午,永泰嘉苑社區鄰里中心“勇敢先鋒隊”的男孩們和“暖暖服務隊”的女孩們,都會集合起來,到社區的樓棟、過道里巡邏,對於佔用消防通道、公共空間和隨地吐痰、倒垃圾的不文明行爲,進行規勸。
“我們把社區16歲以下的孩子們集合起來,由他們對社區居民的不文明行爲進行勸導。”永泰嘉苑所在的李村鎮鎮長褚晶婧說,社區鄰里中心定期爲孩子們提供繪畫、音樂輔導和零食、文具獎勵,激發孩子們的積極性。
行走在永泰嘉苑社區鄰里中心,舞蹈室、書畫室、棋牌室、閱覽室等的門口,都貼着志願者的照片、姓名和聯繫方式。
社區舞蹈隊隊長兼舞蹈室志願者馬綵鳳告訴記者:“我義務管理這間舞蹈室,有空了就來打掃一下衛生,組織舞蹈愛好者來這跳跳舞,鄰里中心對咱不收費!”她表示,雖然是義務管理沒有酬勞,但她把舞蹈室當成了自己的家,“一定要把這個家管好”。
在澗西區重三社區鄰里中心共享廚房,平日裏喜歡在這裏做飯、切磋廚藝的阿姨們,拿來了自家的烤箱、微波爐和電餅鐺;瀍河區利民街社區鄰里中心創設首個本土鄰里日品牌,首屆“利民·鄰里日”主題活動的“導演”“演員”“場務”等均由社區居民擔任,參與整場活動的居民超過500名。
“在鄰里中心貢獻志願服務的羣衆,可以積分。羣衆攢夠積分,可以到社區商鋪兌換一些日用品,也是一種小小激勵。”焦元鵬說,“羣衆熱情激發以後,不僅自覺參與到鄰里中心的管理當中,還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了共治共享。”他說,鄰里中心主要爲“三自”組織提供活動場地,和物質、榮譽的激勵。
據統計,依託社區鄰里中心,洛陽市已經成立各級“三自”組織4000多個,在推動鄰里中心和社區的建設、管理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如何讓鄰里中心一次建成,能長久爲羣衆服務?焦元鵬介紹,市裏鼓勵各區縣把交通便利、人員密集地段拿出來優先建設鄰里中心,建成後交給國有平臺企業、第三方公司等專業機構進行市場化運營,通過設立免租培育期、低租平價化等方式,吸引各類經營主體入駐,既補貼中心長期運營,也爲羣衆提供更多服務項目。
“我們堅持70%面積用於公益的同時,對部分房屋,採取閒時供給羣衆公益使用,忙時租給商家獲利的分時段管理模式,幫助商家把羣衆流量轉化爲商業流量,從而爲鄰里中心的運營獲得經費。”焦元鵬說,新的公益和商業互補的運營方式,還在不斷探索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