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遺保護”到“藝術扶志” 華熙生物雲中公益項目的堅守擔當十三年

要:本案例描述了華熙生物旗下公益項目“雲中公益”,通過去往全國各地進行民族文化採風,來挖掘少數民族歌舞等文化遺產,從歌舞表演,擴展到了藝術展、美食、互動體驗等更多的形式上。該項目已持續開展了13年,從民族藝術挖掘、非遺文化傳承、再到鄉村美育、鄉村振興,先後走進了超過50個城市的少數民族聚集地,行程逾13萬公里,幫助了35個民族、超過300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向更大的舞臺,讓無數人感受到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關鍵詞:雲中公益;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族文化保護;文化自信;鄉村美育

案例正文: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創新的源泉,守住傳統文化就是守住民族之根,也是國家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基石所在。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離不開前赴後繼的保護與傳承。作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護者,爲了讓優秀的民族文化跨越地域阻隔、重新煥發光彩,華熙生物“雲中公益”13年間不斷深入中華大地各個角落,持續挖掘、保護、傳承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推動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成立於2011年的“雲中公益”,是華熙生物旗下關注中國原生態文化的公益項目,致力於挖掘和保護散落在中國大地即將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通過藝術展、互動體驗、歌舞、美食等表現形式,傳承、推廣這些文化瑰寶。

歷經十三載,行程逾13萬公里,“雲中公益”的足跡遍佈內蒙古、廣西、西藏、四川、雲南、安徽、貴州、新疆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深入50多個城市的民族聚集地,從“雲中牧歌、雲中山歌、雲中藏歌、雲中蜀歌、雲中滇歌”,到“雲中兒歌、雲中漁歌、雲中鄉歌、雲中家歌、雲中情歌、雲中華歌”等,累計幫助超過300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向國內外舞臺。讓世界聽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強音。

從民族藝術挖掘、非遺文化傳承、再到鄉村美育、鄉村振興,“雲中公益”早期是通過到各地採風,挖掘少數民族歌舞等文化遺產,從歌舞表演,擴展到了藝術展、美食、互動體驗等更多的形式上。讓無數人感受到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13年來,“雲中公益”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得更多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開始關注到少數民族非遺保護,並付諸於上。被“雲中公益”資助的鄂溫克族小鹿藝術團便是個典型的案例。

7年相伴小鹿藝術團 守護鄂溫克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在內蒙古和俄羅斯交界處的鄂溫克族,有着歡快的鄂溫克族歌舞文化,但由於社會的變遷發展,華熙生物董事長兼CEO趙燕女士發現,當地的鄂溫克族人中,幾乎都是老年人,傳統民族文化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

出於對傳統民族文化逐漸沒落及消逝的擔憂,華熙生物開啓“雲中公益”傳統民族文化保護之路。2016年,鄂溫克族當地的小鹿藝術團受邀來到北京,登上“雲中公益”的舞臺,自此和“雲中公益”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走向更爲廣闊的天地。在“雲中公益”的7年持續的資助和陪伴下,小鹿藝術團從最初的只有20多個孩子,發展成爲擁有近200名學員和老師的少數民族特色藝術團。其中除了有鄂溫克族,還有來自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多民族的學員。不斷增多的小傳承人正在將珍貴的傳統文化切實地傳承下去,小鹿藝術團也成爲了當地促進文化傳承、加強多民族交流的紐帶。

鄂溫克族通古斯部落的德格金,是在小鹿藝術團成長起來文化傳承人。在她家人的影響下,德格金和姐姐烏日漢都非常喜歡本民族的歌舞文化。但鄂溫克族通古斯部落人口現在僅有1700多人。部落裏流傳下來的傳統歌曲只有一兩位老人會唱。一些民族歌曲在年輕一輩中也只有德格金姐妹會唱。2022年年初,“雲中公益”團隊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幫忙譜曲併爲德格金姐妹進行錄製,共同搶救這些瀕臨消失的鄂溫克民族歌曲。

小鹿藝術團的創始人和團長烏娜老師曾表示,“鄂溫克族沒有文字,只有自己的語言,歌曲、舞蹈、音樂過去都無法記錄,只能靠口口相傳。創建於2013年的小鹿藝術團,由於沒有固定的排練場所,孩子們就在家或者別人家的車庫,甚至在戶外冰天雪地裏排練。藝術團的招生和運營都很艱難,也曾中斷過。”

瞭解到這個情況,“雲中公益”團隊爲小鹿在海拉爾租下了2層樓的培訓教室,並進行了裝修佈置,讓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和排練。隨着小鹿藝術團的不斷壯大,2022年“雲中公益”又給小鹿藝術團捐贈了600㎡的新排練廳,爲小鹿藝術團的孩子們提供了更好的排練條件和舞臺。

如今,小鹿藝術團帶着鄂溫克民族的原生態節目,從呼倫貝爾草原走到了北京、上海、安徽、深圳等地,不僅登陸了央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的舞臺,還受邀赴日本、蒙古國演出。2022年,小鹿藝術團的表演登上央視春晚,向外界展示出鄂溫克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魅力。這些都激發着越來越多當地的孩子自發學習和了解本民族的語言、藝術、文化,並引以爲傲。

聚沙成塔,華熙生物旗下子品牌“潤百顏”也參與到“雲中公益”項目中,爲小鹿藝術團的孩子們帶去鋼琴、口絃琴、羊皮手鼓等樂器和功能性護膚品,同時也向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十三小學捐贈了音樂教室。

7年的陪伴,如今小鹿藝術團的第一代小學員已經變成了老師。鄂溫克族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鄂溫克族的文化也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併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進行挖掘和保護。被“雲中公益”照亮的衆多少數民族孩子,也都通過民族藝術找到了自己的光。

13載“雲中公益”採風之路  藝術扶志樹立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振興

中國以56個民族聞名於世界,多民族則代表着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和歷史。但讓人遺憾的是,在很多少數民族分佈的邊遠地區,通常因交通不便,而導致不少民族文化瑰寶難以向外界傳遞和傳承。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走出大山後,認爲自己家鄉的文化與現代化都市連接較少,對本民族文化產生不自信,甚至視爲落後文化的錯誤認知。

作爲“雲中公益”的發起人,華熙生物董事長兼CEO趙燕女士認爲,文化沒有先進和落後,都是人類在發展進步過程中的積累,能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精華,都值得保護。“雲中公益”的願景就是“讓每個鮮活的生命被看見”,幫助更多民族文化傳承人重拾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爲民族文化守護者解決未來生存和發展問題,從而推動本民族文化更好的發展。

回看過往歷屆“雲中公益”的主題表演,都是通過根據文化發掘視角與地理座標的不同,把多樣的中華文化多民族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產生新的共振力量,讓傳統鄉土和現代都市牽手,讓科技進步與古老文化生活方式密切關聯。

2019年,雲中公益的“雲中家歌”以“家文化”爲核心,邀請來自佤族、彝族、土家族、亻革族、漢族客家人等10餘支少數民族的數十位藝人走到舞臺上,傳承及弘揚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雲中漁歌”以長江流域爲背景,通過攝影、紀錄片、文獻、裝置等藝術表現方式描繪一個地域在不同時期、不同視角下的現實生態,推動傳統和當代的融合與對話;2015年“雲中滇歌”則收集了雲南紅河、大理、麗江等區域的布扎、瓦貓、紫陶、民族服飾等豐富的民藝作品,結合架上繪畫、攝影作品、紀錄片、民藝的裝置作品,搭建了一種可聽、可感、可觸的空間體驗。

通過十三年的堅持堅守,從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到中華民族的聯結、共情,“雲中公益”不斷積蓄着力量,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始終保持主題與時代同頻,也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

“雲中公益”的社會影響力同樣照進了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如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甘肅臨夏東鄉族自治縣等。通過挖掘這些地區的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並進行藝術創新傳播,幫助民族文化傳承人們走出大山,收穫了更多的鮮花和掌聲,同時反哺家鄉經濟,帶動家鄉變化。如在“雲中山歌”的採風過程中,廣西樂業縣的“紅心獼猴桃”就被帶出大山,進入城市。後來“紅心獼猴桃”逐漸在全國熱賣,走向更爲廣闊的市場,帶動了當地文化、農業、經濟及周邊產業的新一輪發展。

從企業、到媒體、到政府、再到更廣泛的社會參與,“雲中公益”不僅身體力行幫扶民族文化傳承人,幫助他們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獲得生存發展的能力,而且積極以藝術扶“志”,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得到融合發展,爲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了重要力量。“雲中公益”也正在通過聚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創造更大的社會效應,這也是華熙生物積極推動ESG可持續發展,踐行社會責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