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公益基金會“萬年青計劃”——讓“百個老舊社區煥新,超十萬老人優其屋”

摘要:公開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超過半數的城市老年人認爲,住房存沒有呼叫和報警設施,沒有扶手,光線昏暗等問題。基於老齡化羣體的真實需求,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龍湖“萬年青計劃”城鎮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項目,整合龍湖空間建造及服務優勢,通過社區公共空間改造、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中心改造、社區關愛及志願服務等措施,針對性解決社區環境老舊及功能缺失、居家環境適老化程度低、文化環境老年友好度低等實際問題,爲老人提供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的居住環境,助力老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提升。自2021年發起至今,龍湖“萬年青計劃”已走進17座城市,推動103個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幫助超過12.6萬老人提升幸福指數。

關鍵詞:老齡化;適老化改造;萬年青計劃;龍湖公益

案例正文:

一戶一策小改造 100戶養老大幸福

在喧鬧的大街上拐個彎,穿過茂密枝葉的婆娑光影,藏着這樣一個30餘年陳舊又安靜的街道——石井坡 ·花弄裏, 一個名字讀起來就讓人感覺很溫柔的地方。小區里老人慢悠悠地踱步,30年來,這裏的生活平淡恬靜.....

這裏的房屋均爲上世紀80年代修建,2005年特鋼廠破產後,由於沒有專業物業公司服務,老舊片區日益破敗:房子普遍漏水、橫七豎八的電線、狹小的衛生間……生活狀況堪憂。

“這裏雖然破舊,住久了也捨不得搬起走,不過萬一出現安全問題,我們也真的是無能爲力。”79歲老人陳素珍娓娓道出她的心聲。

物的眷念,人的牽掛,老人們既熱愛老社區的平凡生活,又對眼前的生活環境顯得無可奈何。

“想過改造,但是我們年齡大了,花太多錢去改造也沒必要,很多老人都有着同樣的想法。”陳素珍老人說道。

經過前期的走訪調查,龍湖公益基金會了解到老人們的生活現狀,爲了讓老人居有所樂,提高生活品質,2021年4月15日,龍湖公益基金會通過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沙坪壩民政局、沙坪壩殘聯,聯繫石井坡街道,投入100萬元,爲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100戶殘疾人和困難老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

作爲龍湖“萬年青計劃”首個落地項目,龍湖公益基金會針對不同家庭制定了詳細的整改方案,改造工作瞄準老舊小區老人家裏的電線、馬桶、感應地燈等點滴細節。四個月的時間裏,室內解決了線路老化、衛生間滲漏、如廁不方便、煤氣不規範 等問題;室外改造老舊可燃雨棚,減少火災及高空墜物等風險發生。從內到外,花弄裏100戶老人的居家條件得到了改善,花弄裏的面貌也發生了不小的轉變。

“真的不要錢嘛?”聽到龍湖公益基金會將免費爲她改造老房時,陳素珍顯得懷疑  又期待,直到工人師傅到現場勘查溝通,定製改造方案,老兩口才放下心來。短短几天時間,電線重新鋪排,還穿上了線管;衛生間安裝了適合老年人使用的便器,再也不用簡易摺疊椅了。“改造後的環境變好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老人用質樸的語言表達着內心的高興。

“之前那個燈不亮,屋頭跋黑,經過改造之後就亮了”,70歲的賴玉蓉一頭微卷短髮,動作說話乾脆利索,“沒改造之前哪裏燒起來了我們都沒得辦法,現在我們就很放心了。”

在適老化改造完成後,石井坡街道加深了這種老街坊之間纔有的熱絡,“面子”“裏 子"重新煥發光彩,親威朋友往來更親近了,街坊鄰里走街串巷。100戶老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有了幸福的迴音,高質量的養老生活得以實現。

如今,石井坡 ·花弄裏已成爲本地的網紅打卡點,色彩斑斕的街角巷,獨具特色的煙火氣,向遊人訴說着社區的點滴故事。

三個小故事 善待一條老街

類似這樣的老社區故事,不僅植入於老人們的心裏,也給共同參與適老化改造的同路人,留下來深刻的回憶。在採訪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黨委書記張義清的時候,他也分享了自身經歷的三個改造的小故事。

重慶沙坪壩的石井坡街道曾是輝煌繁華的特鋼廠所在地,30多年歲月更迭, 房子逐漸老化,漸漸出現瞭如漏水、線路老化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居民日常生活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021年4月,龍湖公益基金會正式啓動石井坡街道適老化改造工作,爲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的困難老人家庭, 一戶一策打造專屬改造方案,進行適老化改造。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社區90歲高齡的鄧爺爺身上。他的子女居住在外地,自己處於獨居的狀態。根據前期入戶調研,鄧爺爺的需求是幫他將家中的電路重新走一遍。龍湖公益基金會將鄧爺爺家中的線路、充管全部進行了整改。鄧爺爺對嶄新的安全的電線滿意了,卻又提出新的需求:能不能順便將家中的牆面也粉刷一下?當龍湖公益基金會了解到鄧爺爺家的情況後,決定將老人的房間粉刷一新,讓鄧爺爺不僅住得更安全,也住得更舒心。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入戶改造竣工後不久。2021年8月,重慶氣溫高達38℃左右,76歲的李娘娘聯繫街道投訴說“線路改造有質量問題”,她一開空調整個家裏的電 線都短路了。街道工作人員馬上聯繫了龍湖公益基金會,他們第一時間到現場幫李娘娘修好了電路。在檢修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短路並不是電路有問題,而是電器原件老化造成的。李娘娘表示,如果是維修公司可能還要等個四五天才會上門維修,龍湖則是當天就幫她解決問題,真的要爲龍湖的“售後服務”點贊。

近兩年,龍湖除了對老人的室內生活環境改造以外,也對社區公共環境進行了美化,第三個故事就是與戶外公共空間改造有關。爲了讓孩子們有更多元的活動空間,“萬年青計劃”在社區中安了一個蹺蹺板,材質選用的是比塑料更紮實、更安全的鐵質。但是孩子們玩了一段時間後,由於鐵製品有噪音,有居民反映蹺蹺板噪音擾民,影響了居民的休息。龍湖公益基金會經過現場調研,也徵求了居民們的意見,最終調整了蹺蹺板的位置,搬到離住宅遠了50米左右的位置,果然發出的聲響就不再擾民了。這樣聰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讓小孩子們能放心玩耍,讓老人們能安心休息,真正助力了“一老一小”友好社區建設。

雖然是三個適老化改造過程中的小事,但細微處卻反映了龍湖公益基金會不單單是對空間進行一次性的改造,他們在改造後仍然持續地投入,在細節上精雕細琢,真正地要長長久久地善待這塊地方,善待這裏的居民,讓適老化改造成爲一個可持續的公益項目,幫助更多地方、更多老人,煥新老年生活。

專家點評:隨着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房地產行業也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從提倡綠色發展到關注民生領域補短板,不斷關注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新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房企將社會責任建設納入企業管理體系。從當前房企的社會責任實踐表現來看,無論是服務對象或是方式正趨於專業化和規範化。龍湖基於老齡化羣體的真實需求打造具有標杆性的適老化項目,在發揮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具有較好的企業示範效應。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