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治理引領高質量發展

森林面積增長至184.4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1.8%;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近150萬畝;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天然氧吧、2023避暑旅遊優選地等多項榮譽稱號……20多年來,延慶區通過保水治水夯基提質、逐步改善土壤土質的方式,改善發展旅遊、休閒農業等,實現山區增綠、鄉村增產、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結合的新路。

厚植生態優勢 治山先治水土

“過去這裏就一片風沙薄地,雨水倒是不少,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但沒什麼用,存不住水。”70多歲的石貴府是八達嶺鎮岔道村村民,在村裏生活了幾十年的他見證了整個岔道村的變化。他告訴記者,當地都是砂礫地,根本留不住水,連少有的幾塊耕地也只是薄薄地蓋了一層土,一眼望過去,周邊全是石頭山。

延慶大部分地區地貌與此類似。延慶區內多山地,山區面積佔72.8%。由於山地多、海拔高、土層薄、多砂石,再加上處於風口,風力強勁,就導致延慶很多地區,一遇大風天,就會漫天飛沙。新中國成立初期,延慶的森林覆蓋率不足7%。

痛則思變,治理從改善水土開始。早在1970年,延慶就實施了白河水利工程,歷經14年,參與施工3萬餘人,實現了“引水入川”的夢想。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延慶以水生態環境改善爲目標,加強水資源保護,不斷探索治水管水新思路,相繼實施了河道治理、水生態溼地、水系連通、清潔小流域等工程。野鴨湖溼地成爲北京首個國際重要溼地。

“我們還嚴格落實‘河長制’,常態化開展‘清河’‘清四亂’專項整治,持續改善城鄉水環境,打造綠色生態水系統,不斷加強白河堡水庫及流域、官廳水庫上游嬀河流域治理與生態保護,河湖水質保持穩定達標,進一步夯實了防沙固本基礎。”延慶區委副書記、區長葉大華告訴記者,通過卓有成效的環境治理,延慶的沙塵天氣從年均13次以上,減少到年均2到3次。

產業收益反哺生態治理

綠水青山的底色背後,“金山銀山”也成色十足。

延慶區在治理造綠的基礎上,依託綠色資源,各村鎮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特色農業、旅遊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

“園藝小鎮佔地140多畝,種植的樹種十分暢銷。”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幫助村裏增收的同時,還解決了村裏50多人的就業問題。

裏炮村的狀況正是近年來延慶依託綠色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改善民生、助力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我們建成42個國家級、市級休閒農業園區,打造‘樂享嬀川’休閒農業精品旅遊線路,獲評‘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稱號。建立‘嬀水農耕’全市首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農產品21個,被收錄爲‘北京優農’品牌目錄。”葉大華介紹,延慶制定促進農民增收若干措施,加大農民就業培訓力度,全區60%的農村戶籍勞動力實現就業,上保險、拿工資、有保障。推動農民閒置房屋盤活利用,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業賦能,“一村一策”發展產業項目,帶動更多農民就近就業、持續增收。2022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萬元、同比增長3.5%。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GEP覈算爲總領,以生態產品價值保值增值爲目標,推動形成生態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建項目、項目促發展的良性循環,堅持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引領高質量綠色發展。”葉大華表示。(記者 馮儀 王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