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52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5G基站達284.4萬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光纖寬帶和5G網絡。然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其背後隱藏的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也面臨着層出不窮的新挑戰。
我們在享受網絡爲生活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因個人隱私泄露導致電信詐騙等不良事件也愈演愈烈。個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銀行賬戶、通信記錄和內容、財產信息、徵信信息、行蹤軌跡、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歲以下(含)兒童的個人信息等都成爲網絡攻擊中重點關注所在。
爲加強個人信息安全科普, 11月27日,由北京市反詐中心指導,環球網發起的《反詐這一課》反詐科普視頻欄目第七期《網絡詐騙盛行,如何打造個人隱私“保險櫃”》正式上線,邀請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反詐中心民警孫宇,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榮茜和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韓放出席本期欄目,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在謹防網絡詐騙的前提下,保護好個人數據隱私;又如何在隱私已經泄露的情況下,避免網絡電信受騙形成,增強個人防詐意識。
個人信息泄露常“隱形”,網絡詐騙有規律
孫警官介紹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個人信息泄露都是在無形之中發生的,比如點擊了一些陌生網站鏈接、不經意之間下載了木馬軟件、一些網購商品的記錄,或者在某個地方連接上釣魚網站的WiFi,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在典型案例中,孫警官提到了一種近期高發的etc詐騙。收“到關於etc過期或者etc異常這種類型的短信,請登錄官方網站進行覈實。有些人恰巧有車有etc,也恰巧短時間內沒有關注 etc的使用情況,點擊詐騙鏈接進去以後可能只是想試一試,鏈接看起來很正規,需要輸入包含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進行查詢,如果etc確實失效或者過期,需要綁定銀行卡進行付費,所以可能有人就會把常用銀行卡綁定上面。”
“接下來就會有一個以綁定銀行卡爲由的驗證碼,但實際上是一個轉賬驗證碼,驗證碼輸入到那個平臺裏面,可能一瞬間銀行卡里面所有的錢都會被盜刷走。”孫警官補充稱。
此外,孫警官還提到了裸聊敲詐勒索詐騙。“一般都是以年輕的單身男士爲多,隨便點擊一些交友網站,或者是一些色情的網站,裏面會有一些小姐姐說看直播,然後產生打賞行爲。下一步主播或詐騙分子看到你有消費實力,或者是覺得有這方面的需求,就會以線下私聊互動爲理由添加聯繫方式,加了QQ或者微信之後,對方會說咱們玩點刺激的,比如裸聊等,然後這時候詐騙分子就會以幫忙衝直播的榜首或者是衝排名爲藉口,引導點擊下載軟件,當點擊了他給你發送的網址鏈接,跳轉到瀏覽器,下載了一個未知的軟件,對方就會把你所有的相冊、通訊錄等信息一併給你發過來,要挾你看着辦,事主想着息事寧人,想轉個幾千塊錢了事,但是其實騙子並不僅限於此,他會獅子大開口一次接一次,但凡有了第一次,你後續的轉賬就會越來越多,很多事主最後都是貸款,沒的可貸了才選擇報警。 ”
根據孫的警官介紹,近兩年比較高發的電話詐騙主要分爲兩類,一個是冒充電商物流客服詐騙,這種類型詐騙是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購買的某一家商品裏面的某一個物品,完整的購買記錄被詐騙分子獲取以後,給你撥打電話,然後詢問是否購買過這麼一個商品,現在要給你退款從而獲得事主的信任,再引導支付寶收付款進行詐騙。
第二類是老生常談的冒充公檢法詐騙。“年輕女性或者老人比較容易成爲詐騙的對象,比如對方先來一句你是某某嗎?你的身份證號是不是幺幺零幺零幾開頭,你家是不是住在北京市海淀區,這些信息全都匹配上以後,冒充是北京市公安局刑警大隊的,稱發現某年某月出入境發現你的銀行卡,被詐騙分子當做涉詐卡進行洗錢了,你現在要配合進行調查,很多事主其實一開始出於信任警察,爲了證明自己沒有犯罪,不斷地去跟對方驗證自己的情況,所以一步一步掉入對方的陷阱中。”孫警官介紹道。
侵權處罰有法可依,維權渠道要對應
面對信息泄露,除了提高警惕意識外,公民也應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正如律師榮茜提到的,我們國家的民法典,我們國家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信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都有對公民的隱私權和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規定。“這些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對公民進行詐騙的行爲,其實就侵犯了公民的信息安全和公民的財產權。”
“有明確的證據指向,能夠精準地定位到侵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民事賠償的責任,侵權人和平臺的信息處理者,他如果是違反了一些行政法規的規定,我們也可以向行政部門要求他們承擔行政方面的責任,如果觸犯了刑法,像刑法253條有明確的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相關的法律規定,也可以進行刑事控告,要求追究他們的刑事法律責任。”榮律師說道。
而在詐騙環節中,非法售賣用戶個人信息的平臺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榮律師解釋稱,我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組織或個人合法依法獲取個人信息,承擔確保信息安全的義務,對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信息,非法買賣提供和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應承擔侵權責任。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十九條規定了個人信息處理者的侵權責任。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也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關於公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渠道,韓律師提到,遭遇到詐騙情況後,受害人可以通過行政、民事、刑事三種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舉報,如果在實體消費過程中遭受了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投訴。如果是在虛擬網絡條件下遭受了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可以向互聯網監督管理部門舉報,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最後還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通過公權力的救濟懲罰犯罪,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警惕意識長鳴,相關證據及時保留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因個人信息泄露而導致詐騙,平時我們該如何防範來鑄成個人隱私的“保險櫃”?
榮律師稱,第一,我們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避免發生泄露。身份證、銀行卡、住宅地址和一些就醫就診信息等都不要輕易泄露。第二,我們在授權一些平臺來收集處理自己的信息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相關的條款。如果過分收集個人信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意授權,尤其是生物識別信息授權的時候要引起重視,像面部信息和指紋的採集等,一定要求對方出具合法、合理使用的承諾之後再謹慎授權。
當不小心掉入詐騙陷阱,榮律師提醒大家,相關聊天記錄、交易記錄都應該及時保留。此外,如果授權了一些APP來使用收集我們的個人信息,我們的授權範圍需要及時地固定證據,這樣有利於後續採取法律行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同時也要關注新聞報道,看看在同一時期這些平臺有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用戶信息泄露的情況,這方面的證據也應該要注意收集。”榮律師說道。
孫警官也提醒大家,如果真的遇到了詐騙,首先不要驚慌,保存好現有證據,立即去派出所或者是屬地單位聯繫警方進行報案,同時如果銀行卡信息或者賬戶信息有泄露的情況,要第一時間掛失銀行卡或更改密碼,避免財產出現損失。
“陌生來電不接聽,未知鏈接不點擊,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一旦牽扯到給陌生賬戶轉錢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多次覈實,不行的話給家裏人打個電話。”孫警官說道。
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要切記提高警惕意識,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信息,避免落入網絡詐騙陷阱。環球網《反詐這一課》也會持續開展反詐宣傳教育,與各部門共同努力,保障公民的財產安全,共同構建一個安全有序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