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4月以來,券商發債“補血”勢頭強勁,迎來一波小高峯。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本月已有超7家券商獲批發行公司債、次級債券,多家券商發佈債券募集說明書或發行結果公告。
在公司債發行方面,東吳證券、國泰海通、中泰證券、南京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等陸續獲批新發公司債。如東吳證券獲批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180億元公司債券;國泰海通獲批不超過600億元,中泰證券獲批不超過200億元。同時,國金證券、財達證券、東北證券、國信證券等公告了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債券的發行結果或募集說明書。
今年以來,券商發債融資成本大幅降低,票面利率普遍在1.6%至2.2%之間,中位數約2%。以國金證券爲例,其2025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二期)實際發行規模12億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8%。
次級債券發行也呈抬升趨勢,今年以來公告獲批的券商達6家,其中兩家獲批永續次級債。國信證券、東方證券分別獲批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200億元、100億元永續次級債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華西證券、財達證券獲批次級債券,公開發行面值分別不超過30億元、150億元、20億元、30億元。次級債券募資多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到期債務等。
從整體規模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51家證券公司境內合計發行196只債券,發債規模合計達3309.9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4%。券商短期融資券年內發行規模同比大幅增長55%,2024年以來證券公司合計發行67只短期融資券,發行總額達1027億元。
從發行規模排名看,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境內發債規模最大,分別爲275.6億元、274億元;華泰證券、國信證券、國泰海通境內發債規模超200億元;招商證券、平安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境內發債規模超10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券商發債規模受市場環境和政策影響。在強市環境下,券商發債多用於滿足業務發展資金需求;弱市環境下,以維持債券存量規模爲主;震盪行情期間,債券發行規模主要受相關政策影響。(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