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江南style”如何成爲韓國生活標準?

韓國《東亞日報》5月3日文章,原題:江南“生活方式”是如何成爲全國標準的?  包含江南區、瑞草區、松坡區的“江南三區”是韓國發展的象徵,也是繁榮的集結體。僅江南區一區的生產總值就佔釜山或仁川地區的70%,登上米其林指南的美食店也最多。新書《城市文獻學者》的作者金時德以自身40多年來在江南三區生活、經歷和觀察的內容以及政府報告書、城市規劃家的評論等爲基礎,眺望江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本書展開敘述韓國現代史,一段失敗和成功交織的歷史。

被稱爲“不敗神話”的江南三區也是從未完的計劃開始的。雖然這一地區初期是出於軍事安保目的開始開發的,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韓國政府推進將首都遷移到忠清圈的“臨時行政首都白紙計劃”,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變得消極。此後,民間的繁榮代替了政府的規劃。從財閥企業、原住民農民到從江北移居的拆遷戶都紛紛爲江南地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政府爲了穩定房價,供應大型公寓,掀起公寓熱潮。這表明,江南現在已經超越了一個地區或房地產市場,成爲巨大的社會結構。 

《城市文獻學者》一書剖析了從農村時期的江南面貌,到今天的江南公寓、產業、交通網等領域的發展和轉變。特別是填埋低溼地開發的報告結果表明,江南地區應對水災的能力非常脆弱。正如“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江南,但誰都會受到江南的影響”這句話一樣,金時德表示,今天“江南式”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全韓國擴散,現在已經成爲全國新城市的典範。由公寓園區、水邊空間、綜合購物中心組成的這種生活方式在其他城市紛紛亮相。江南地區的影響力超越京畿道,擴張到忠清道的現象也值得關注。《城市文獻學者》的作者主張,就像過去的江南開發不是由政府主導,而是因民間的熱情而開花一樣,今後也應更多朝着類似的方向進行開發。(作者劉潤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