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發表調查報告:在華歐企正尋求從美企手中奪份額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中國歐盟商會8日發佈一項調查結果稱,多數在華經營的歐洲企業已感受到或預計將感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帶來的“積極影響”。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原因是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使該國進口商品在中國市場失去競爭力。雖然歐洲企業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帶來的整體經濟影響,但也可能從美國企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和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報告,上述調查於4月17日至27日展開,收到162家機械、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醫療器械等領域企業的回覆。調查旨在瞭解外企在關稅戰背景下的感受。超過半數企業擔憂2025年的營業環境將會變得困難,不過,與2018年該商會針對第一次中美貿易戰進行的調查結果類似,許多商會成員已能緩解關稅帶來的直接影響,這凸顯了他們的務實精神和適應能力,其中“立足中國,服務中國”的經營理念是關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19%的受訪企業表示,由於貿易衝突,它們從在華經營的中外客戶那裏獲得了更多業務。36%的受訪者表示尚未感受到積極影響,但預計機遇會來。

“我們聽到的消息是,許多歐洲公司正在與美國公司競爭,尤其是與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競爭。”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表示,“他們看到的機會是如果那些(美國)進口產品中斷供應,中國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找供應商,這可能會帶來潛在利益。”

不過,他強調,這並不意味着歐洲企業從貿易戰中獲得了“可衡量”的淨收益。不確定性等因素正給盈利和投資計劃帶來壓力。

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顯示,對其成員來說,中國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125%關稅的影響大於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45%關稅。約4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美國進口的產品或物資受中國關稅影響,價格已經上漲或將要漲價,而其中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將通過更換供應商來應對。相較而言,只有31%的受訪者表示受到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影響。

《金融時報》稱,該調查結果與中國德國商會上個月進行的另一項調查略有不同。後者發現,更多企業受到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影響,“主要是間接影響”。不過,這兩項調查都表明,貿易衝突嚴重損害商業信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企業推進其在華業務的“本地化”戰略,這意味着增加本地採購,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降低其在華供應鏈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

據歐洲新聞網站Euractiv報道,彥辭將企業信心的急劇下降歸因於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我們認爲,中國的基本情況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他表示,“由於地緣政治形勢,尤其是中美地緣政治局勢,企業正日益面臨下行風險。”

調查還發現,當被問及企業是否感受到來自外部或非商業來源的政治壓力增加時,76%的企業提到了美國政府。

不過,《金融時報》援引彥辭的表態稱:“儘管存在緊張局勢……但如果想在價格和質量上保持競爭力,中國仍然是你需要待的地方。”他補充說:“儘管大家都在談論降低風險,每個人都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我們看到的恰恰相反。”“實際上,在某些方面,我們看到對中國的依賴在增加,而不是在減少。”

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彥辭還表示,“不好界定貿易戰會給我們的成員造成多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們相信,中國能夠化危爲機,並證明它是一個穩定且可預測的投資目的地。”

9日,中國海關總署發佈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數據,儘管對美國出口下降,但對歐盟出口增長6.1%,達到1.21萬億元。此外,對東盟進出口數據均呈現增長趨勢。整體來看,今年前4個月,中國出口增長7.3%,達5.53萬億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