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90天窗口期,中國港口忙起來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在結束日內瓦經貿會談後,中美兩國爲“對等關稅”按下90天“暫停鍵”,兩國企業迎來一段寶貴的“外貿窗口期”。短短兩週以來,市場反應強烈,大量美國零售商致電中國企業,希望增加訂單量並加緊發貨,美國企業之間也早早爲搶囤中國商品掀起“倉庫爭奪戰”。火熱的貿易氛圍推高了貨運需求,行業數據顯示,上週從中國駛往美國海岸的貨輪預訂量較前一週增加了一倍多。受此影響,不少航運公司正在調整運力,中國的港口也進入“繁忙期”。90天窗口期剛剛開始,中國港口以及物流行業感受到怎樣的變化?中美商家如何利用這一契機?中國商家如何着眼90天后更長遠的貿易機會?《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預計最繁忙時和春運差不多”

寧波梅東集裝箱碼頭,起重機忙碌地裝卸集裝箱。“我們的業務所受影響微乎其微。看,這裏仍然很忙!”寧波梅東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經理楊江琦近日在帶領《環球時報》記者參觀時說道。在港口內部,操作員在幾公里外的空調房間內控制起重機。繁忙的景象與這些港口業內人士面對關稅的務實冷靜形成鮮明對比。

港口、物流以及貨運代理等運輸環節上的企業無疑是中美貿易最前方的參與者。近來國內對美貨運需求強勢反彈,該環節上的各個企業紛紛開始忙碌起來。據集裝箱追蹤軟件提供商Vizion的數據,在截至5月13日的7天內,從中國到美國的集裝箱預訂量較截至5月5日的一週飆升近300%。中國大榭海關物流監管三科副科長高雪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預計此次減稅會帶來一波對美出口小高峯,預計最繁忙時出口工作和春運差不多。寧波舟山港的橋吊操作員竺士傑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到今年年底,我可以按下按鈕,將第3800萬個集裝箱吊裝上船。”

記者走訪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時看到,園區內集裝箱整齊堆疊,無人和有人集裝箱卡車協同作業,港區繁忙有序。梅山港區是寧波舟山港美線最多的港區,美線箱量佔全港約40%。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營運操作部經理助理賀小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關稅影響了業務,但港口依然繁忙,顯示出市場的韌性,“4月份我們的確面臨美線貨物波動的挑戰,但是全月還是完成了99.8萬標準箱的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5.6%。近來吞吐量穩步回升。預計未來幾周有望恢復至日均3.5萬標準箱的基準線。”

寧波瑞曼克斯門窗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言東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結果反映到海運方面就是釋放了大量之前在觀望的、擱置的需求。他介紹說,現在寧波的外貿企業應該都能明顯感覺到艙位的緊張。他舉例道:“比如說我之前預訂海運艙位,打包前一晚就會收到集裝箱相關的信息,但最近我預訂了17日的海運,直到20日才完成打包。”

小吳是一家專業做美線空運、海運貨代公司的業務員,《環球時報》記者21日以客戶的身份從他處獲悉,最近很多客戶都反映,之前合作的一些貨代公司已經停止對美航運服務,因此正在尋找新的物流合作伙伴。小吳發給記者一張顯示不同航運公司航線安排的最新船期表,這些航線的出發港主要是上海港和寧波港,目的港包括長灘港、洛杉磯和紐約等。隨着對美貨運需求的上升,航運公司也紛紛宣佈調漲價格。記者發現,美森、ONE、長榮等航運公司都宣佈在5月中下旬漲價。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美線運費已經大幅上漲,美西線運費可能達到6000美元/標準箱,美東線則可能達到7000美元/標準箱,相比今年早些時候已翻倍,且未來運費上漲幅度可能還會更大。他分析認爲,運費上漲並非惡性漲價,而是由於前段時間航線運力和空箱資源被調配到其他航線,導致當前美線運力緊張。預計恢復到之前的運力水平可能要到6月初。

徐凱對記者說:“對外貿公司來說,搶出貨是現在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旺季來臨之前。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8月底。”他認爲,在6月底之前,運費可能會繼續快速上漲,達到相對高位,隨後漲速減緩。

羅非魚、藥品和咖啡機裝貨上船

港口呈現的繁忙景象反映出中國對美出口商家近來訂單量的顯著上漲。《環球時報》記者在寧波一家出口物流公司走訪時發現,此前暫停的對美出口訂單正加緊安排恢復發貨。在寧波龍星物流公司3.6萬平方米的倉儲區內,記者看到貨架滿載、貨物整齊有序,工人們正按照作業流程進行卸貨、清點、上架和裝箱作業。

彭博社近日報道稱,貿易衝突的降溫幾乎立即激活了全球最重要貿易航線之一的活力。此時恰逢美國零售商迎來節日採購旺季,包括即將到來的7月4日美國獨立日,以及8月和9月的返校季採購高峯。報道援引一位供應鏈相關人士的話稱,大量美國客戶致電,希望繼續執行此前被取消的中國訂單。

知情人士向香港《南華早報》透露,從5月12日至5月18日,阿里巴巴旗下購物平臺上,來自美國買家的詢盤數量較前一週激增逾40%。報道提到,該平臺上的美國企業中小型居多,這一激增凸顯出美國企業正迅速行動,利用這90天的窗口期囤積貨物。數據顯示,一些買家甚至在尋求確保年末節日季的庫存,本週與聖誕產品相關的詢盤數量增長了20%以上。

除了節日商品外,從玩具到傢俱再到食品、藥品,衆多行業都感受到了關稅衝突降溫後的訂單增量。彭博社報道提到,上週中美航線中預訂量最大的商品品類包括塑料管材、服裝以及玩具。在義烏做襪子出口的商家傅江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往南美、南非是公司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但中美關稅降低之後,一些美國客戶託外貿公司來諮詢,想要進貨。

一名在中國爲亞馬遜玩具銷售尋找貨源的銷售員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自中美日內瓦經貿談判結束以來,她所在公司的訂單量激增30%,公司正在招聘更多員工以滿足需求,“而這僅僅是第一週。”一家主營家居用品的出口代理機構銷售經理也表示,目前的銷售額已達到典型的旺季水平。

海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祕書長張春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海南,對美航運的貨物主要是羅非魚和一些藥品。海南是中國最大的羅非魚產區之一,其出口量佔全國總量的近1/3。美國自2025年3月起對中國羅非魚加徵關稅至45%,後進一步升至79%,導致海南對美出口訂單驟減。2025年一季度,海南對美出口量同比下降50%-60%,但通過中轉貿易(如經新加坡航線)仍保持部分市場份額。張春生提到,“前段時間貨物都漂在海上,令我們非常頭疼。目前對美出口正在恢復中,我們希望在90天的時間窗口內多運一些。”

一家位於廣東的製造商主要生產咖啡機、烤麪包機、熨斗等各類家電產品,該公司供應鏈經理對彭博社表示,4月份訂單暫停後,最近該公司已收到美國方面一連串恢復生產的請求, “現在工廠裏的機器都在不停運轉。90天時間太短了。生產、運輸,我們一分鐘都等不了。”

不少美國商家表示,他們希望在窗口期內儘可能多地從中國進口貨物。CNN報道稱,中國工廠和港口一片繁忙,中美兩國的企業都急於充分利用這一契機。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表示,依賴假日銷售或醫療保健產品銷售的公司可能會藉此機會補貨。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商家仍然表示,90天后會發生什麼尚不可知,仍然對不確定性表示擔憂。但美國零售業領導者協會供應鏈副總裁傑西卡·丹克特表示:“現在至少有了90天的相對確定性,我們預期貿易量將再次回升。”

美國物流商正經歷“倉庫爭奪戰”

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貝絲·貝尼克經營着一家名爲Busy Baby的小公司,主營嬰幼兒用品,所有的產品都在中國生產。21日,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週她已恢復向中國工廠訂貨。“我訂了一個集裝箱的貨,我希望能在90天內收到中國商業夥伴發來的商品。這是我們今年第四季度也就是節日季要銷售的產品。”她表示,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貫高效,“我相信,他們一定能順利完成這個加急訂單任務。”

貝尼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政府加徵關稅和近期上漲的海運費用帶來的額外成本主要由自己承擔。她通過社會捐款籌集了一部分資金緩解成本危機,但不足以全部抵消成本損失。“運費比往常貴了很多。我們通常運一個集裝箱的費用是4000美元左右,而這次超過了1萬美元。此外,我們還將支付大約5萬美元的額外關稅。”她告訴記者,她的公司無法在零售端漲價,因爲新生兒產品的客戶大多是“價格敏感型”。

“最近幾天,美國的物流商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倉庫爭奪戰’。”路透社21日報道稱,美國進口商正加速將大量的普通倉庫改造爲保稅倉儲設施。這類設施可在商品售出前暫緩繳納關稅。目前全美保稅倉庫數量已超1700處,受華盛頓掀起的關稅戰影響,多地保稅倉庫已滿負荷運轉,倉儲費用飆升。有行業消息人士透露,企業正密集向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申請擴建保稅空間。物流研究公司WarehouseQuote副總裁胡瓦爾特表示,一些企業的申請積壓週期已超6個月,而在去年同期審批時間很短。

經歷這次同中國供應鏈的再度聯繫,一些美國零售商和品牌創始人深深體會到讓製造業產業鏈“迴流美國”的想法是多麼不現實。在美國“現代零售”網站20日的一篇行業採訪文章中,美國智能時尚家居用品企業Loftie的創始人哈賽特坦言,讓公司的產品實現“美國製造”從來都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最近的關稅風波讓他更加確信了這一點,“我們的一些主要產品全部由中國工廠製造,這類產品的組件無論是在美國、加拿大或墨西哥都沒有生產線。”

在同一篇採訪中,亞馬遜賣家布蘭登·福爾曼表示,他的廚房產品完全在中國製造,雖然他也曾探索在亞洲其他地區設廠,“但到目前爲止,我認爲還沒有任何廠商能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性價比相媲美。”福爾曼坦言,“我喜歡與中國的工廠合作——它們真的很高效。”

茶葉品牌Zest的創始人詹姆斯·法亞爾表示,幾乎不可能找到中國綠茶的替代品。法亞爾感嘆道:“從中國以外的任何地方都很難以合理的價格獲得這種高質量的茶葉。”頸飾企業Beau Ties的負責人格雷格·舒格也表示,他曾探索在美國製造絲綢製品,但他很快意識到,如果想保持產品的質量,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所有能製造高質量絲綢的織機幾乎都在中國。”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丹伯裏擁有一家照明公司的格雷格·馬紮對CNN表示,他此前一度探索將一些製造鏈條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經過計算,在那裏建立生產線的過程需要花費約一年的時間,且最終單位生產成本將比在中國製造高出約10%到15%,“現在,我將盡我所能(讓生產線)不離開中國,他們的產品真的很好。”

“我對未來抱樂觀態度”

“機會總是談出來的,今年下半年,我們計劃去美國市場看一看,拓展新的客戶。”寧波瑞曼克斯門窗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言東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近年來美國市場並不是公司業務的主要方向,但他依然對於美國市場的潛力抱以肯定的態度,“我們的美國客戶以往主要集中在東海岸地區,例如佛羅里達州等地,我感覺還有很大的市場可以挖掘。”

丁言東表示,通過對市場的瞭解和觀察,目前在鋁門窗以及建材方面,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合作意願和需求。他身邊很多同行也都認可美國市場的潛力,“行業內有一家企業光是做美國一個市場,一年都有1億多元人民幣的產值,對此我也很震撼。所以我覺得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方式與方法還有改進餘地,未來還有很多機會有待發掘。”

對於中美貿易90天窗口期之後的外貿氛圍,丁言東給予積極的預期,“我覺得未來還是向好的,因爲最基本的邏輯就是貿易往來、需求互換肯定對大家都好,而貿易戰對雙方都會有傷害。關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產品,但對於美國的客戶來說,如果想選擇高質量高規格的產品,找到中國以外的供應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現在對未來抱以樂觀的態度,我甚至還準備再訂一條比較貴的生產線,下個月派人去荷蘭和客戶談一下。”

“來自浙江義烏,以及江蘇其他地方的製造商們正在清理積壓的庫存。本週(5月12日至18日)以來,出口商把原計劃暫緩的貨物已經開始陸續安排進倉了。我們的統計數據發現我們的收貨量大概增加了20%,倉庫也短暫出現了滿倉的情況。”寧波龍星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敏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2024年全年出口量達11萬標準箱。“我們和沃爾瑪這樣的美國採購商已經穩定合作十多年,即便面臨關稅成本帶來的挑戰,雙方依然是理想的商業合作選擇。不過,自2018年美國發起貿易戰以來,我們的貿易商已經開始強調多元化出口,並非只有美國一個市場。”王敏認爲,美國的關稅政策並非市場驅動,無法持久。儘管中美經過一輪談判後達成短暫協議,但關稅仍然過高,期待雙方進一步談判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

寧波阿安特進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箱包製造爲核心的企業,總經理朱國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我們一年銷售額是5000萬美元左右,主要出口歐洲市場,其次就是美國。公司現有一批本應在3月份銷往美國的具備季節性的皮箱,由於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無法出口,被迫租用倉庫存放,貨值在1500萬美元左右。去年公司認爲中美之間貿易關係日益緊張,因此在泰國建立工廠,今年6月1日就開始投產。老客戶對我們非常信任,泰國工廠的訂單已經接到了今年10月10日。因此我們非常有信心。另外我們也加速佈局了國內市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目前銷量也在穩步上升。”

“據我瞭解,很多外貿人最近幾天都在‘連軸轉’工作,我認爲做外貿只要付出努力,積極地針對變化做出改變,都能收穫回報。”在丁言東看來,中國外貿人有三個特性:低調認真、有韌性和永遠積極樂觀。

“無論外部環境有什麼樣的波動與變化,大家都會非常樂觀向上地去看待問題,然後積極地應對,用無窮無盡的方案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不同的挑戰面前,大家都在不斷地打磨自己各方面的實力,一面應對變化一面不斷思考。擁有這樣的態度,才能支撐企業在各種風浪裏不斷平穩往前走的底氣。所以我覺得,無論有什麼樣的起起伏伏和波折,只要能積極應對,努力謀求解決方案的外貿企業,最終都能發展得很好。”丁言東表示。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白雲怡 張蔚藍 遲靜怡 張雅舒 王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麗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