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近來頻頻出手打壓科研界,令不少科研人員深感不安,並考慮離開美國。歐洲也從中看到了機會,歐盟委員會近期就承諾2025至2027年間投入5億歐元,把歐洲變成“吸引科研人員的吸鐵石”,歐洲各國政府和機構也紛紛出臺吸引美科研人員的政策。
總檯記者 朱曦莉:我所在的地方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這是一所具有將近200年曆史的國際性大學。近期,美國政府削減科研經費、解僱科學家等一系列做法,也波及該校。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 揚·丹卡特:我們有兩筆由美國政府此前提供的資助,但美國現任政府突然削減了這兩筆資金。因爲正如他們所說,這兩筆資助不再符合其優先事項,這對我們大學造成了影響。當然,比起對美國高校的影響,對我們的影響要小得多。
總檯記者 朱曦莉: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丹卡特告訴我們,科研項目被叫停讓該校對美國科研人員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學校願意張開雙臂擁抱那些有意離開美國的科研人員。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 揚·丹卡特:我認爲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整個科學界來說令人遺憾,並且正在危及科學的進步,同時我也更多將其視爲一個機會。資助經費面臨突然削減,這對整個科學界和人類都至關重要。這與其說是關乎我們的大學或我們的領域,不如說是關乎許多重要領域,例如氣候研究、脫碳經濟以及人工智能。
爲了吸引美國科研人員遷到布魯塞爾,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從大事到小情”採取了多維度措施,力求打造一個“溫暖且有吸引力”的跨洋招賢平臺。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 揚·丹卡特:我們設立了一些專項基金,我們相信目前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可能會對此有特別的興趣,並願意提出申請。我們還提供了19套公寓,可供希望來布魯塞爾長期居住的科學家使用。我們已經開通了一個電子郵箱,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瞭解更多信息。目前我們收到了100多封諮詢郵件,主要來自美國。
總檯記者 朱曦莉: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做法,並非個例。放眼整個歐洲,類似的“招賢令”正在同步上演。那麼會有多少人會投奔而來呢?位於布魯塞爾的知名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日前就分析指出,美國科研人員的教育背景可能成爲他們未來選擇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在美國頂級大學工作的博士後中,有7%到19%曾在歐洲獲得學位。對於這些人來說,歐洲有着更強的吸引力,因爲他們與歐洲的科研網絡已建立了某種程度的聯絡。然而,要想真正吸引這些頂尖科研人才,歐洲仍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是資金問題。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校長 揚·丹卡特:在歐洲,資金狀況非常分散,研究的基本資金來自成員國,然後歐盟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層,歐洲應該通過加強協調來克服這種分散現象,成員國之間需要加強協調,歐盟也需要提供更多協調。
總檯記者 朱曦莉:此外,收入差距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布魯蓋爾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加州大學頂級研究人員年薪可達50萬美元,甚至超過100萬美元,而歐洲頂級大學教授的年薪通常不超過7.5萬歐元。如此巨大的薪資差距,可能會讓許多科研人員“望而卻步”。除了資金問題,歐洲還需在加速簽證審批、減少行政障礙、優化科研生態系統、增加創新投資等方面進行投入,要想真正成爲吸引科研人員的“磁鐵”,恐怕很難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