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佈將成立一個獨立於共和、民主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
此前,馬斯克通過社交媒體多次提出“美國黨”有關設想,如: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明年將參加2026年中期選舉;初期將聚焦2到3個參議院席位以及8到10個衆議院席位,成爲美國國會的“關鍵少數”等。
在“美國黨”宣佈成立的第二天,特朗普公開回應稱,美國一直是兩黨制,“第三黨從來都行不通”,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太荒謬”。
“美國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否能衝擊美國既有的兩黨制格局?對此,央視網記者對話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劉海潮,進行全面解讀。
記者:如何理解馬斯克宣稱成立“美國黨”?動機是什麼?
劉海潮:目前來看,馬斯克宣稱成立“美國黨”的直接原因是,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取消了電動汽車補貼,重創了特斯拉(Tesla)利益。但從公開資料分析,馬斯克這一政治舉動早有跡可循。
從政治理念來看,馬斯克在支持新能源、科技發展等方面,本身與共和黨主張並不一致,反而與民主黨有很多共同點。但在拜登政府時期,馬斯克因受冷落、家庭成員變故等“個人恩怨”,對民主黨特別反感。因此在特朗普競選時,馬斯克前後花了2.59億美元支持共和黨團隊,這也讓特朗普很意外。隨着特朗普上任後全球加徵關稅損害馬斯克的企業全球化佈局,馬斯克頻繁干預行政也讓特朗普不滿,雙方關係漸行漸遠,最終馬斯克於5月31日正式離職,雙方矛盾進入公開化。
馬斯克在離職一週內(6月5日)就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投票稱要建立新政黨,在7月4日的網絡投票中得到超81萬網民的支持,此時成立新政黨也是順勢而爲。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馬斯克稱要舉辦“美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但怎麼辦、何時辦,包括“美國黨”的相關工作如何啓動,都還不得而知,美國媒體評論也指出,“美國黨”能走到哪一步還不清楚。
記者:如果馬斯克真的成立“美國黨”,實踐中會面臨哪些難題?
劉海潮:美國政壇上除了兩大黨外還有很多第三黨派,比如被美國媒體稱爲“第三大黨”的自由黨,從1971年成立後有65萬註冊選民、200多名黨員擔任公職,實際上是比較成熟的,其資金規模一年有10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因此,馬斯克如果要成立新政黨,從預算上是沒問題的。但是,在美國想“走第三條道路”很難實現。
首先會面臨法律程序難題。在美國新建政黨,先要在州的層面,即在50個州分別註冊,由於各州之間規定差異大,多數州需徵集選民簽名(數量各州自定),比如加州需吸納全州0.33%選民(約13萬人)或提交110萬份有效簽名。但有的州需選民選票,註冊條件嚴格,比如阿肯色州要求政黨在上次州選舉中獲至少3%選票,而州選舉四年一次,此前“自由黨”在阿肯色州完成註冊就耗時近20年;州的層面完成後,才能進入到所謂的聯邦程序,需要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建黨申請,並滿足至少12個州的選票准入條件;通過審覈後,這個黨才能推舉候選人蔘與聯邦層級選舉。這裏面每個程序都很複雜,需要數年時間,絕對不可能在2026年中期選舉前完成。
其次是制度障礙。美國是兩黨制國家,幾乎所有法律都會優先兩大黨,即便建立了第三黨,在選舉中勝出的機會也不多。因爲根據“單一選區”和“贏者通喫”的規則,每個選區只有一個獲勝者,小黨即便有選民支持,但在大選時很難獲得選舉人票。比如1992年的獨立候選人佩羅,拿到了近19%的普選票,但在最終大選時選舉人票卻只有0張;特朗普曾經考慮成立名爲“愛國者黨”的第三政黨的想法,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美國黨”自身也處在“內憂外患”的境地。
對內,“美國黨”政黨基礎薄弱。其選民畫像並不像共和黨、民主黨那樣清晰,沒有深入到基層和現實的選民基礎。
對外,“美國黨”面臨的政治環境很嚴峻。作爲政黨,其最重要的政策理念、主張目前來看都比較模糊,既反對特朗普又與民主黨理念部分重疊,會導致部分支持者被民主黨吸收,不少美國評論家指出,馬斯克實際擁有的政策主張空間不大。近期,特朗普稱要成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專門針對並抵制馬斯克,這個新政黨能不能抵擋住共和黨的施壓,也是未知數。
此外,馬斯克此前在政府效率部的種種動作,比如大量裁撤政府部門和公務員、質疑部分國會議員收入狀況等,也得罪了不少美國政壇成員,在籌備“美國黨”或後續選舉時會不會被辦事人員制約,也不得而知。
記者:您覺得馬斯克的資本影響力能否轉化爲政治影響力?
劉海潮:馬斯克在特朗普就任之前,本身就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比如通過火箭發射訂單、星鏈系統的低成本通信,不僅給軍方省了很多錢,也在烏克蘭戰場上有所貢獻,跟美國軍方有很深的合作關係;加上本身就是富豪,也有名人效應。
不過,馬斯克自身也面臨很多瓶頸。比如美國法律規定,個人可以隨意資助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但不能直接資助一個政黨,意味着馬斯克的鉅額財富難以直接用於政黨活動,“有錢捐不出去”;其次他出生於南非,2002年後纔有美國公民身份,在法律層面上無法直接參選總統(違反美國憲法第二條)。如果成立新政黨,他與新政黨是什麼關係,是否要推出新代表人物參選、會有哪些核心精英,這些目前馬斯克尚未公佈。
對此有美國評論家指出,個人光環沒有幫助,不要在新政黨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建議馬斯克走“捷徑”,比如和其他政黨合作。目前有些中間黨向他拋出橄欖枝,民主黨觀望態度明顯,他本人也沒表態,還有待後續觀察。
記者:除了政治上的瓶頸,馬斯克在其他方面存在哪些困難?
劉海潮:馬斯克畢竟是企業家,成立政黨就是爲了商業利益。這半年特斯拉股價頻繁波動,特斯拉董事會也對他表達了反感和不滿,更重要的是產業受損。
對馬斯克來說,資產受損導致政壇影響力下降的同時,也會進一步損害其商業利益。比如他在南美的合作企業,一旦他失去美國政府支持,可能被智利政府收回國有,他的原材料以及整個供應鏈就會受影響。而特朗普的“大而美”政策將取消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又以取消政府訂單等手段威脅,讓馬斯克的處境更艱難。
記者:“美國黨”後續可能會有哪些進展?
劉海潮:“美國黨”目前仍是紙面博弈工具,落地可能性低。馬斯克的核心目標仍是保護商業利益,而非真正顛覆兩黨格局。因此,馬斯克後續大概率還是會在社交媒體持續發佈“佈局”,不斷測試選民基礎有哪些、哪些政策有吸引力。
不過,特朗普“商人總統”色彩明顯。此前馬斯克承諾給共和黨選舉委員會的鉅額資金尚未全部到賬,如果馬斯克政治上鬆口,再注資支持特朗普中期選舉,特朗普改口也正常,從長遠看,雙方博弈情況有可能存在反轉,還有待觀察。
記者:陳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