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周文馨 趙志鋒
□ 本報通訊員 包東亮
“我們已順利取得排水許可證,醫療污水處理系統運行良好,日常監測的各項數據均符合國家標準。”近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回訪過程中,當地一家醫療機構負責人對檢察官說。
《法治日報》記者走訪瞭解到,在岷縣,一場針對口腔醫療機構污水治理的攻堅行動正穩步推進,有效優化當地醫療環境,爲居民健康生活築牢堅實防線。這一積極轉變,源於岷縣人民檢察院精心謀劃、周密部署的一系列監督行動,以及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勇於創新的實踐探索。
細緻比對發現線索
先前,岷縣檢察院靈活運用“口腔醫療機構污水不當處置監督”大數據模型,通過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調取城區16家口腔診所的設備備案清單,並與排水許可證數據庫進行交叉比對,發現轄區內所有機構均未依法申領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之後,辦案檢察官以專業與嚴謹的態度覈對所獲取的每一個數據,最終確認了上述情況。
這一發現,成爲口腔醫療污水治理的開端。
“就如同餐館要有衛生許可證一樣,排水許可證就是醫療廢水的‘健康證’,《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對此有明確規定:從事工業、建築、餐飲、醫療等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污水的,應當向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辦案檢察官邢豔麗說。
爲進一步查實情況,檢察官團隊深入各家診所展開現場調查,結果發現不少診所的污水處理設施長期未得到妥善維護,設備上的銘牌被厚厚的灰塵和油污覆蓋,甚至有診所爲應付檢查,採取“開機走過場”的敷衍做法。
“未經處理的污水可能攜帶重金屬、化學藥劑等污染物,直接排入管網會對水環境安全和公共衛生造成隱患。”承辦檢察官在案情分析會上,逐一展示走訪調查詳情,每一張照片、每一段記錄都清晰地呈現出問題的嚴重性。
檢察建議督促履職
在瞭解相關情況後,岷縣檢察院迅速開啓行政公益訴訟程序,與生態環境部門聯手對城區內的診所展開全面排查。工作人員嚴格依照法定程序,細緻入微地收集和固定違法證據。
爲從根源上化解醫療廢水處理不規範這一難題,今年1月,岷縣人民檢察院舉辦了一場聽證會,參會人員除行政機關代表外,還特意邀請了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公益訴訟志願者以及部分口腔診所負責人。
“我們診所日均接診20餘人,要是按規範處理廢水,每月成本就得增加近萬元。”聽證會上,某診所負責人說起了自己的難處。隨後,各方展開充分交流,其他診所負責人也紛紛表示經營壓力將顯著增大。
面對這一情形,公益訴訟志願者代表張麗從生態保護角度,爲大家算了一筆生態賬:“要是對口腔醫療機構污水污染聽之任之,不僅會給全民健康埋下隱患,未來所需的治理成本或許將是預防成本的十倍甚至百倍。”
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激烈磋商與深入交流,各方最終達成“分類處置、梯度整改”方案,爲問題解決明確了方向。
針對行政機關履職不到位等問題,岷縣檢察院向相關行政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切實履行污水處理監督管理職責,整治轄區內口腔類醫療機構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醫療廢水的問題。同時,強化對口腔診所的日常監管,建立定期巡查制度;開通排水許可證辦理綠色通道,簡化辦理流程;聯合環保企業爲診所提供污水處理設備升級改造的技術支持及優惠方案;推動構建“檢察監督+行業監管+技術扶持”的長效機制。
岷縣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周維強說,檢察建議不僅指出了現存問題,還從完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力度、提供技術支持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推動建立了“檢察監督+行業監管+技術扶持”機制。
辦理一案治理一片
收到岷縣檢察院制發的檢察建議後,相關行政部門予以高度重視,依照各自職責,積極優化履職思路,加強協作配合,加快整改進度,凝聚監管合力。辦案檢察官在診所聚集區開展形式多樣的開放式普法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診所經營者講解相關法律法規,爲診所如期高效整改注入法治動力。
承辦檢察官邢豔麗介紹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整改工作成效明顯。截至目前,16家診所已全部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升級,其中9家已全面整改並順利取得排水許可證。
這場“小專項”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面,引發了連鎖反應,推動了更爲全面的“大治理”。
住建部門以此次口腔醫療監督爲切入點,向城區各排水戶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信息許可證管理的通知》,全面強化排水管理;衛健部門將排水許可證納入醫療機構校驗審查範疇,從源頭上嚴格把控;市場監管部門針對轄區內建築、餐飲、汽修等用水排水需求較大的行業啓動排水整治工作,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治理格局。
“我們以‘小切口’破題,探索出‘數據賦能鎖定病竈—檢察建議疏通堵點—協同治理修復生態’的監督路徑。”岷縣檢察院檢察長史鵬飛表示,藉助“小切口大民生”的公益訴訟實踐模式,檢察機關成功將關注點由“事後懲治”轉向“事前預防”,切實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監督成效,彰顯出檢察機關在生態保護與社會治理中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