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豔
“雙眼皮手術爆單”“打瘦臉針要搶號”……近幾年,在高考後都會出現一陣“醫美熱”,不少高中畢業生趁着暑假做醫美。今年也不例外:媒體調查發現,進入暑假後,不少醫院的皮膚科、整形美容門診裏多了很多準大學生的身影。有家長認爲,在外貌上建立優勢有利於孩子社交、求職,甚至還有家長催促孩子來做微整形。
暑期“醫美熱”在今年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有些高中畢業生做醫美手術並非自主選擇,而是家長將醫美納入對孩子的獎勵清單。部分家長不僅主動爲孩子預約手術,而且在社交平臺分享經驗,將做醫美手術包裝成邁向社會的必備投資。這種現象既受到“顏值即競爭力”的偏見影響,也意味着一些家長沒有起到阻止孩子隨意醫美或爲其嚴格把關的監護人作用,導致醫美成了家庭內部的共同決策。
然而,一些看似安全的醫美項目,也暗藏多重健康風險,微創手術也是如此。比如,注射類、光電類治療雖然被稱爲“輕醫美”,但血管栓塞導致失明的案例仍時有發生,線雕技術引發的神經損傷更可能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礙。此外,有些青少年的皮膚彈性與代謝能力尚未穩定,過早進行填充注射容易引發後續修復難題。醫美服務屬於醫療行爲,風險不因“微創”而消失,更不會因高中畢業生年齡小而降低。微創項目尚且如此,較大的美容整形項目風險只會更高。
將醫美作爲“高考獎勵”,容易扭曲青少年的價值判斷。青少年本應通過知識積累與人格完善來建立自信,若過早依賴醫療手段改造容貌,容易形成“身體可以隨意修改”等錯誤認知,甚至誘發攀比、焦慮等心理。這種錯誤導向還可能催生“外貌至上”等畸形認知,給他們的身心成長帶來不良影響,而且一旦對醫美形成路徑依賴就變得不容易糾正。
面對醫美熱潮,包括高中畢業生在內的青少年首先應該端正認識、保持理性。比如在技術層面,即使自己的確有必要做醫美手術,也要嚴守醫療規範,並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查驗醫師資質、確認產品合規。在觀念層面,青少年要重塑審美認知,理解“美”的多元性,避免當下盲目跟風,將來後悔。
雖然不少人對醫美的接受度正在提高,但將醫美作爲“高考獎勵”的做法,仍然不值得提倡、效仿。面對暑期醫美熱度上升的趨勢,家長應保持理性,積極引導孩子通過運動健身、藝術修養等健康方式提升氣質,讓美由內而外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