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獼猴前額葉皮層中2231個投射神經元的三維重構圖像,正被逐幀呈現。這些神經元展現出之前所未揭示的“精簡高效”的聯接模式,如同精密電路般實現模塊化的信息處理。這是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腦智卓越中心”)與國內外多個團隊最新發布的腦圖譜研究成果之一。7月10...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仿生膝”關節假肢,與傳統假肢相比,能夠幫助膝上截肢者行走更快,更輕鬆地完成爬樓梯、跨越障礙等複雜動作。這項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標誌着假肢技術從被動輔助,轉向主動感知與智能控制的重大飛躍。傳統的假肢系統是將殘肢置...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德干細胞研究中心和丹麥奧胡斯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從一種名爲灰鼠狐猴的小型靈長類動物體內分離出成體幹細胞。這一成果爲開發更接近人類臨牀需求的幹細胞療法鋪平了道路。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自然·通訊》。儘管幹細胞被譽爲再生醫學的“萬能鑰匙”,但目前...
7月20日入伏後,一年中最潮溼悶熱的“烤驗期”即將上線。購置祛暑藥品成了當下熱門的健康防護選擇。數據顯示,某外賣平臺的防暑藥品訂單量月環比增長超120%。不過,熱銷的背後也藏着疑問,不少人把藿香正氣類藥物當成“萬能解暑藥”,這樣科學嗎?面對五花八門的防暑藥,又該怎麼選怎麼用?藿香正氣類藥品更適用...
基因是攜帶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它決定了生物的性狀特徵。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對特定的基因進行刪除、插入或替換,從而實現基因序列的定向改造。打個比方,基因編輯技術像一支帶有精準便捷導航系統的“修正筆”。這支“修正筆”可以矯正和修改病變的、錯誤的基因。人體的基因組有30億個鹼基對,可以簡單理解爲...
科技日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張夢然)一個經過手術視頻訓練的智能機器人,在沒有人工協助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耗時的膽囊切除手術。這是該機器人首次在患者模型上進行操作,其表現十分沉穩,甚至在現實醫療環境中常見的突發狀況下,也展現出了與熟練人類外科醫生相當的專業能力。9日的《科學·機器人》雜誌...
科技日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張佳欣)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團隊在新一期《病毒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SC51349,在實驗中成功抑制了皮膚型HPV(人乳頭瘤病毒)的複製,而不會損害宿主細胞,爲相關治療提供了新希望。HPV可引發皮膚和黏膜感染,甚至導致癌症。疫苗雖然可有效...
科技日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科學信號》雜誌報道,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與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識別出一種關鍵分子信號,即趨化因子CXCL12,其可誘導紅細胞前體排出細胞核,這一過程是紅細胞成熟的關鍵環節。這一發現將爲大規模生產人工血液提供新路徑。儘管人工造血研究已持續數十...
◎本報記者孫越如今,許多人被失眠困擾,因此多家乳企近期推出的“晚安牛奶”備受關注。有的企業運用生物技術提高牛奶中褪黑素含量,有的則在牛奶中添加活性肽、γ-氨基丁酸等功能性成分,稱可以提升睡眠質量。那麼,“晚安牛奶”真能助眠嗎?最近,某品牌“晚安牛奶”因宣稱含有“10倍+原生褪黑素”成爲市場...
唐傳豔“雙眼皮手術爆單”“打瘦臉針要搶號”……近幾年,在高考後都會出現一陣“醫美熱”,不少高中畢業生趁着暑假做醫美。今年也不例外:媒體調查發現,進入暑假後,不少醫院的皮膚科、整形美容門診裏多了很多準大學生的身影。有家長認爲,在外貌上建立優勢有利於孩子社交、求職,甚至還有家長催促孩子來做微...
張玉勝時下,智能手機已成爲人們獲取信息、社交娛樂的核心工具。多學科專家指出,當我們刷手機出現注意力極度渙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情緒化反應、深度學習能力下降、空虛感增加等症狀時,就提示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腐蝕”,就是所謂的“腦腐”,即因長期暴露於碎片化信息而引發的認知衰退與腦功能損傷。面...
本報電(記者周姝芸)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研究中發現,奶牛因其特有的“偷奶”行爲,導致H5N1流感在美國奶牛場大暴發。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2021年以來,一種新...
◎本報記者張佳欣我們通常用生日來計算年齡,認爲“今年多大”是一個從出生那天開始累積的數字。但有些人年紀輕輕已頻頻健忘、體力差、病痛多;而有些人年過花甲,卻思維敏捷、精神好、行動利落。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此前曾發現,我們的身體不止有一個年齡,而是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物年齡”。這項指標,或...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自然·醫學》7月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2008—2017年全球出生的人口中,預計有1580萬人可能在一生中某個時候患上胃癌,其中76%的病例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科學家呼籲加大胃癌預防的投入,尤其是通過人羣範圍的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和治療計劃,來降低全球胃癌負擔。胃癌是全球第...
科技日報北京7月8日電(記者劉霞)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癌症綜閤中心團隊發現,人類免疫蛋白Fas配體(FasL)的一個關鍵基因突變,可能導致人類比黑猩猩等近親更易罹患癌症。這項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的研究成果,爲開發新型癌症療法提供了重要線索。FasL是免疫細胞的重要武器,可觸發細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