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自查!這幾個習慣,可能在傷害你的健康

室溫下解凍肉、炸過食物的油反覆使用……生活中,不少習以爲常的行爲,可能會埋下諸多健康隱患。

今天,我們整理了8個威脅健康的習慣,快來自查↓

01

肉放在室溫下解凍

解凍肉類時,很多人都會從冰箱取出來直接放在室溫下或者直接扔水裏解凍,然而,這兩種方式都不建議使用。

室溫一般是指20~25℃,室溫解凍比較大塊的肉類,至少需要2小時,有的甚至得5個小時,這期間微生物會迅速滋生

另外,室溫下解凍的肉類汁液流失較多,口感、色澤較差;而靜水解凍水溫一般25℃左右,且導熱能力大於空氣,解凍速度更快,汁液流失更嚴重,口感比室溫解凍還差。

解決方法:提前一天將凍肉從冰箱冷凍室轉移到冷藏室緩慢解凍。如果忘記了,可以用微波爐解凍(解凍模式),不過食物的體積不能太大,最好小而扁平,這樣能受熱均勻,微波爐解凍後要立即烹飪。

02

用煎炸過食物的油炒菜

很多人捨不得扔炸過東西的油,會留着繼續炒菜用,甚至用來多次煎炸食物。

這種油真的不健康!

經過高溫煎炸後的食用油,營養價值會降低,破壞了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另外,煎炸過程中油脂會受到空氣中氧氣和水分等的影響,促進氧化酸敗,出現“哈喇味”。

隨着煎炸次數的增多,酸敗程度會逐漸增加,油脂氧化酸敗後產生的過氧化物和自由基會加快人體衰老的速度。這些油還會產生多種致癌物,比如丙烯酰胺、多環芳烴、雜環胺等,同時,還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回鍋使用次數越多含量就越高,這種成分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解決方法:偶爾一次的話,剩下的油可以合理利用。先冷卻靜置,過濾殘渣後密封冷藏保存起來,做涼拌菜、調餃子餡、蔬菜焯水時可以使用。

03

炒菜後立馬關掉吸油煙機

烹飪時,加熱食用油產生的烹調油煙,至少含有300種物質,包括具有強致癌性的多環芳烴類和具有誘變性的雜環胺類等。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會增加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子宮頸癌、生殖障礙、睡眠障礙、抑鬱症、胎兒發育不良等風險。

一項關於廚房吸油煙機不同運行模式下PM2.5動態分佈影響分析的文獻指出:烹飪時產生的PM2.5會迅速充滿房間,所以我們要在烹飪之前20秒就打開油煙機,防止油煙擴散;在烹飪過程中,要一直保持吸油煙機開啓狀態,並在烹飪結束後讓油煙機繼續工作3分鐘,降低PM2.5濃度。

解決方法:開始烹飪前就把吸油煙機打開,等待半分鐘左右開始倒油炒菜;烹調結束後3分鐘再關閉吸油煙機。另外,最好選擇風量能達到20立方米/每分鐘的吸油煙機。

04

喜歡熱飲燙食

健康人的口腔和食道內的溫度通常爲36.5~37℃,最適宜的食物溫度爲10~40℃,一般能耐受的最高食物溫度爲50~60℃,當我們的舌頭感覺很熱時,通常食物的溫度達到了70℃左右

如果經常習慣喫燙食,即使喫下很熱的食物也不敏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燙傷食道黏膜,導致燙傷——修復——燙傷反覆發生,增加癌變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65℃以上的熱飲列爲2A類致癌物。《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將有“熱飲燙食”生活習慣的人列爲食管癌的高風險人羣。

解決方法:不要喫燙食、喝燙飲,可以用手背試一下溫度,感覺溫溫的不燙手即可。

05

發黴水果切掉壞的部分繼續喫

只要食物發黴了,無論肉眼可見發黴的面積多大,其他看似沒壞的部分很可能也已經被污染了。

你喫下去的不僅是果肉果汁,還可能有大腸桿菌、展青黴素、黃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等,它們對健康危害很大。細菌可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黴菌可導致神經和內分泌紊亂、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腎損傷、繁殖障礙等。

解決方法:一旦發現有黴變部位,整個丟棄,不要喫!

06

把冰箱當成“保險箱”

有些人無論買了什麼都往冰箱裏塞,很多東西一放就很久。

切記,冰箱不是“保險箱”!各種食物長時間存放在冰箱裏,很容易串味兒,也會交叉污染。其次,冷藏或冷凍食物只可以減慢細菌的生長速度,但部分微生物仍能生長

《中國食品衛生雜誌》上發表過一項關於家用冰箱冷藏室衛生現狀調查及清洗效果評價的文獻。調查人員納入了15臺購買2年以上、正常使用6個月以上且從未進行過清洗的冰箱,對它們的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冰箱冷藏室內大腸菌羣平均檢出率爲64.44%,金黃色葡萄球菌平均檢出率爲13.33%,沙門氏菌平均檢出率爲2.22%

另外,冰箱裏還可能有單核李斯特菌,這種細菌在2~42℃均能存活。人一旦喫了含單核李斯特菌的食物,就可能會引起李斯特菌病,初期表現爲輕微類似流感症狀,後期可發展爲敗血症、腦膜炎、腦脊髓炎、自然流產、早產、死產等,死亡率高達20%~30%。

解決方法:合理利用冰箱,生熟分開存放;不要塞太滿;定期檢查冰箱;定期清洗冰箱。

07

菜板生熟不分

很多家庭都是1把菜刀、1個砧板,切完生肉又去切蔬果/熟食,這樣生熟不分,很容易導致交叉污染。生鮮食物上的殘渣及細菌很容易污染到其他食物,進而引發食物中毒。

2023年3月發表在《環境與健康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家庭廚房環境細菌和真菌羣落及多樣性調查採集了6個家庭廚房的水槽、檯面、牆面、砧板、刀具、櫃門、碗櫃把手和抹布8個位點的樣本進行檢測分析。

結果發現,砧板的微生物污染水平最高,檢測出了蠟樣芽孢桿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黑麴黴等多種致病菌。

解決方法:切生肉不要和切蔬果、熟食用同一個砧板,避免交叉污染。砧板使用後徹底清洗,懸掛晾乾,避免細菌滋生和發黴。切食材的刀具最好也有區分,切生肉和切蔬果、熟食不要用同一把刀。

08

筷子常年不換新

很多家庭存在一雙筷子用好幾年的情況,只要筷子沒壞就不換。實際上,筷子真的要勤換!特別是竹筷或木筷,如果環境潮溼又清洗不徹底,就很容易滋生細菌,甚至會發黴

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徵集了200雙普通家庭使用過的舊筷子和660雙新筷子,包括木、竹、不鏽鋼、密胺、合金等五類。結果發現:

在這些材質的筷子中,使用時間超過6個月的筷子更容易發黴,黴菌數量比新筷子和使用3個月的筷子要多30%以上;

木質和竹質筷子結構疏鬆,表面的凹槽、細紋容易藏匿細菌,黴菌計數是不鏽鋼、合金、密胺筷的7倍以上。

解決方法:每次餐後認真清洗筷子,晾乾後再放入碗櫃,且碗櫃要保證乾燥;筷子要定期消毒,竹木筷子可定期用沸水煮20分鐘(易變形)或每隔6個月換一次。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

這些習慣危害不大

但一個個不健康的習慣堆疊在一起

久而久之就會給健康帶來隱患

真的建議大家

儘早改變這些“危險習慣”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綜合科普中國

作者/薛慶鑫 註冊營養師

審覈/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 阮光峯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