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這個“五一”假期,敦煌再次人山人海。不過就在5月3日的傍晚,敦煌市剛剛經歷了一場部分地區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強沙塵暴。當時,有近萬名遊客滯留在敦煌的幾個景區內,敦煌市立即啓動惡劣天氣應急預案,與強沙塵暴“賽跑”,3個小時內就把所有滯留的遊客安全地送回了市區。5日,敦煌的景點照常開放,星空音樂會萬人大合唱等活動照常舉行。從18時啓動應急預案到22時完成近萬名旅客的轉運,敦煌的相關職能部門經歷了怎樣的判斷、決策、動員相關力量的過程?這對於其他想要發展文旅的城市又有哪些借鑑意義?
強沙塵突襲敦煌 近萬名遊客滯留景區
先來看看這場沙塵暴的威力。
5月3日18時許,敦煌市出現能見度小於700米的強沙塵暴天氣,市區最大風力9級,雅丹地區最大風力12級。18時53分,敦煌市升級發佈沙塵暴橙色預警。當地隨即啓動應急預案,緊急叫停景區內觀光車、駱駝騎行、滑沙等娛樂項目,並取消當晚的萬人星空演唱會,同時組織安保力量對遊客進行緊急疏散。
受沙塵暴天氣影響,近萬名遊客滯留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陽關、玉門關和雅丹景區。由於沙塵暴較強,加上傍晚時分天色逐漸變暗,如何將滯留旅客安全轉運出景區迫在眉睫。
爲何轉運旅客迫在眉睫?
對於敦煌這座多風沙的城市來說,這種程度的沙塵暴在當地是否多見?記者瞭解到,由於受蒙古高壓和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由於氣候乾旱、降水稀少、風沙頻繁,敦煌具有典型的沙漠氣候特徵。而且敦煌位於多個沙漠包圍區域,周邊塔克拉瑪干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的沙源豐富,只要風力達到4級以上便可掀起沙塵。沙塵天氣在敦煌不算少見。但今年“五一”遭遇這麼大的沙塵暴,在當地人看來也算罕見,敦煌氣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次強沙塵暴天氣中,敦煌市能見度小於500米,市區最大風力達到9級,雅丹地區最大風力達到12級。
大遊客量、強沙塵暴,又在傍晚天色將暗的時候,這三個因素疊加其實對於景區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首先,5月3日,敦煌的各大景區景點入園參觀人數達到6萬人次,單單是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在18時強沙塵暴來襲之時,實時在園人數都超過1萬人次。遊客中,外地遊客佔比超過90%,特別是對於南方遊客來講,突然遭遇沙塵暴難免會有一定心理上的慌亂,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核心景區的面積達到76平方千米,比1萬個足球場都大。這麼大的面積,在能見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下,如果脫離景區道路,走在沙山上會很容易迷失方向,一旦方向走反,則有可能走入沙漠腹地。隨着天色變暗,沙漠的氣溫也會下降,這對於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有一定的危險性。此外,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距離市區有5.3公里左右,敦煌大部分的酒店都在市區。在這樣的沙塵暴天氣下,外地遊客在陌生城市的識路能力會下降。因此即便是對於風沙比較常見的敦煌來說,遇到這樣等級的強沙塵,立刻採取應急措施對遊客進行疏散轉運,確實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爭分奪秒轉運遊客 公車私車齊上陣
一般遊客來到敦煌旅遊大部分會選擇住在市區的酒店,而像鳴沙山月牙泉等景點,從市區乘坐公交半小時內就能到達;而像遠一點的陽關、玉門關和雅丹景區,距離市區就遠了,開車車程約1個半小時,不過當地開通了玉門關、陽關景區直通車,但遊客大多想節約時間,因此大多是選擇包車或者打車前往這些景點。在沙塵暴天氣下,能見度很低,遊客在陌生城市的識路能力會下降,容易迷路。因此,如何儘快轉移旅客,確實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據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服務中心主任黃文明介紹,面對突發天氣狀況,景區第一時間啓動應急疏散預案,通過廣播系統來發布應急信息,停止售票檢票。同時,相關部門協調文旅、交通,還有公務車輛免費輸送遊客,景區觀光車也全部免費輸送遊客。同時,應急救援車第一時間響應遊客需求。
沙塵暴出現後,敦煌市各級幹部羣衆自發赴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義務接送遊客。敦煌市月牙泉鎮政府幹部李文娟說:“面對突發情況,全鎮鎮村幹部主動放棄節假日,出動15輛私家車接送部分遊客返回市區。”
由於沙塵暴較強,加上傍晚時分天色逐漸變暗,爲了確保遊客安全,敦煌市調撥車輛來保證景區的遊客疏散工作。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出口,前來增援的車輛在公安交警部門的指揮下,依次排列成隊,等候遊客上車返回市區。
受沙塵暴天氣影響,陽關景區滯留遊客79人。當地鎮政府、陽關景區積極協調聯動,在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龍騰山莊、敦煌宿、陽關雅集等處對滯留遊客進行了臨時安置。截至5月3日22時,敦煌市各景區近萬名遊客全部轉運安置完畢。
從預警到行動 如何分秒必爭?
在這次轉運中我們看到一個細節,當地是動用了公務車來運送遊客。要知道,節假日期間公務用車一律封存,實行定點停放。那麼這次轉運行動當地出動公務車運送旅客是出於哪些考量?
據記者瞭解,這也是敦煌市首次啓用公務用車用於極端天氣下的遊客轉運。敦煌市機關事務中心調用了七座以上的公務車共計14輛,這也是敦煌市所有的7座以上公務用車。 這也是由於本次沙塵暴的級別符合《敦煌市重大沙塵暴災害應急預案》中,當沙塵暴天氣造成的危害程度超出本單位控制能力,需要敦煌市政府提供援助和支持的,由應急指揮中心報請上級有關部門協調相關資源和力量參與事件處置。記者在敦煌市重點工作聯繫羣中看到,3日18時30分,敦煌市主要領導通知啓動大風天氣預案,開展全市調度;21時05分,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所有遊客疏散完畢。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所有的滯留遊客全部完成轉運和安置。
說到這次應急預案,首先看速度。5月3日18點53分,敦煌市氣象臺發佈了沙塵暴橙色預警。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在18點58分和19點05分分別在官方公衆號上發佈了《閉園溫馨提示》和《星空演唱會臨時停演公告》,也就是說,預警發佈僅僅5分鐘,景區就迅速採取了閉園措施,同時啓動了《鳴沙山月牙泉防沙塵暴應急救援預案》,開始轉運遊客。
應急預案中首先就是要有轉運遊客車輛。在3日當天,敦煌首先調集城市公交和農村班線車140余車次。敦煌當地的交通部門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集結車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節前有準備。針對五一期間,敦煌遊客用車輛比較大,敦煌市區又推出“公交0元坐”的優惠政策,交通部門節前就在已有城市公交46輛,農村班線車36輛的基礎上,再緊急調運旅遊大巴100輛,針對像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這樣的重點景區,提前就有快速疏散25000人的應急預案,從車輛的停放位置,如何接續調度都有預設路線。此外,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門前交通也在節前優化了通行路線,拓寬了道路,在高峯期啓動應急疏散通道可以讓整個路程所花費的時間縮短一半,這些舉措都是在節前提前做好的應對舉措爲這一次的快速疏散提供了基礎。此外,對於應急處置的經驗也是這次轉移遊客有效率的因素之一。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從2023年起,在旅遊旺季幾乎天天都會開展萬人星空演唱會活動,遊客量最多的時候,景區常常要面臨在演唱會後瞬時疏散超25000人的考驗。因此,這幾年,敦煌市各級在實踐中不斷優化疏導方案,建立了各個部門之間快速響應聯動機制。像這一次疏散轉運不止是景區和交通部門在發力,敦煌市住建部門第一時間將城區路燈開燈時間提前,爲市民遊客點亮“安心路”。交警全員投入一線,實時處置突發情況。
說到這次轉運與以往應急方案不同之處,來講一個細節。記者在採訪時遇到一名遊客,她說在景區開始疏散轉移遊客的時候,因爲能見度低,她們出了景區是跟着前面的一家人走,結果走了很久發現那家人是開車來的。當時,整個停車場前前後後就剩她們。這個時候她們真是的進退兩難,因爲往回走她們根本看不清路,繼續往前也不知道要走多遠。這個時候,一個騎電動車的人出現了,他說他是景區工作人員還給她們看了證件。工作人員說,要想走到打車的地方,至少還有三公里,於是,他就說用電動車送他們一行人,前前後後一共跑了好幾趟,才把她們所有人送到能打到車的地方了,還跟出租車司機交代好酒店地址才放心離開。而像這樣的轉運細節,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所以這次應急響應從預警到行動如何做到分秒必爭的,充分的應急預案和人們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善心善舉都是密不可分的。
發展旅遊:“靠天”是福氣“靠人”纔是能力
在與強沙塵暴賽跑的過程中,除了應急預案中預備的轉運力量,有些出租車、村鎮幹部自發轉運遊客,敦煌市甚至還出動了市政府機關事務中心的公務車輛,順利完成了這次轉運任務。
發展旅遊,基本面或許是老天給的,但提升服務升級打怪,要考驗人們的智慧。敦煌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讓當地景區有了“靠天喫飯”資本,但是從這次與強沙塵暴的較量來看,敦煌當地人是將發展的主動權攥在了自己的手裏。發展旅遊,“靠天”是福氣,“靠人”纔是能力。敦煌這次與強沙塵“賽跑”,對於其他旅遊城市又有哪些借鑑意義?來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的分析。
在遭遇突發的沙塵暴天氣時,敦煌市當地政府部門能夠快速響應、及時調度,組織相關的車輛解救受困的遊客。與此同時,當地熱心的居民和社會組織也參與這樣一場救援,幫助受困的遊客解決喫飯住宿的難題。這樣一種政府快速響應,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有效的解決了突發事件對文旅產業和遊客安全帶來的影響。這反映出當地政府部門在發展文旅產業的時候,能夠比較好的關注到與之相關的一些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並且能夠較好動員和調度相關資源,體現出政府治理的敏捷性。當然,如果能夠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科技手段,儘可能提前預測和研判,既保證文旅產業能夠較快發展,也能夠確保安全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關係發展理念,應該是未來發展文旅產業的時候需要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