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玻璃曬太陽能補鈣?“0防腐劑”食物一定安全?真相是……

只喫水煮菜就能減肥?

隔着玻璃曬太陽能補鈣?

“0防腐劑”食物更安全?

一起了解真相↓↓

01  隔着玻璃曬太陽也能補鈣?

流言不想出門時,坐在陽臺隔着玻璃曬太陽,也能“補鈣”。

真相:隔着玻璃曬太陽很難補鈣。

根據波長不同,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分爲UVA、UVB和UVC。能夠幫助合成維生素D的是UVB,UVA對維生素D的合成沒有幫助。

普通玻璃如住宅窗戶、汽車玻璃,幾乎可以阻擋所有的UVB,僅允許UVA透過;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可能允許UVB通過,但日常生活中極少使用這類材料。

因此,隔着玻璃,太陽光中紫外線的透過率會大幅度降低,即使感到溫暖,皮膚也無法獲得足夠的UVB來合成維生素D,自然無法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

小提示

選擇合適的曬太陽時間很重要。

上午9~10時、下午3~5時,是比較好的曬太陽時間;‍

每週2~3次,將頭面部、手臂、腿部等暴露在日光下30~60分鐘,足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

02 太陽能板對人體有害?

流言:太陽能板會釋放有害電磁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

真相: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太陽能板的核心技術基於光伏效應,通過半導體材料直接將太陽光轉化爲電能,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是非電離輻射,與X射線、核輻射這類電離輻射完全不同,不會損傷DNA,也沒有致癌性。

即使在逆變器將直流電轉爲交流電時,也只會產生極低水平的電磁輻射,國家對光伏逆變器電磁兼容性有嚴格標準,這些輻射的強度遠低於一般家用電器或通信設備。

總之,目前沒有任何權威研究表明太陽能板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事實上,太陽能作爲清潔能源,能夠減少空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對公共健康利大於弊。

03 只喫水煮菜能減肥?

流言:減肥過程中應多喫水煮菜,少喫肉。

真相:只喫水煮菜不一定能減肥,卻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減肥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和均衡的營養攝入,單一食物難以滿足這一需求。

減肥的關鍵是控制能量,只有能量攝入小於能量支出才能減肥。如果只喫水煮菜,但喫得特別多,還喫很多能量較高的菜,如土豆片、山藥片、藕片等澱粉含量高的蔬菜,也會長胖。

而且,水煮菜不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只喫水煮菜、不喫肉蛋奶,也沒有水果等食物攝入,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健康的減肥,不僅要控制熱量攝入,還要確保攝入多樣化的食物,確保足夠的營養。

04 “機器人手術”等於“機器人做手術”?

流言:機器人手術就是機器自己動刀,脫離醫生獨立操作。

真相:機器人其實是醫生的“超能外骨骼”:主刀醫生全程坐鎮控制檯,通過手指精細操作主控器,機械臂同步復現醫生動作,並自動濾除手部震顫。

機器人手術創口小、恢復快,但複雜情況仍需傳統開腹手術。何時進退、如何取捨,全靠醫生臨牀經驗判斷。因此,機器人本質是醫生的“超級工具”,而非擁有自主意識的“外科醫生”。

05 長期使用電動牙刷會導致牙齒變薄?

流言:長期使用電動牙刷會導致牙齒變薄或牙齦出血。

真相:電動牙刷正常使用不會傷牙,更不會導致牙齒變薄或牙齦出血。電動牙刷的振動頻率穩定,能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相比手動牙刷,能減少刷牙時的摩擦損傷。

牙齒變薄主要是由於牙釉質受損,這通常與錯誤的刷牙方式、使用過硬的牙刷或過度用力刷牙有關,並不是電動牙刷本身造成的。牙齦出血則往往是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問題的表現,正確使用電動牙刷還能幫助改善牙齦健康,而非導致出血。

保護牙齒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刷頭、力度適中的模式,並搭配正確的刷牙方式。如果使用得當,電動牙刷不僅不會傷牙,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降低齲齒和牙周病的風險。

06 “清幽”益生菌、牙膏等產品可治療幽門螺桿菌?

流言:“清幽”益生菌、漱口水和牙膏等產品,可替代藥物或輔助治療幽門螺桿菌。

真相:幽門螺桿菌主要存在於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於口腔,無法根治胃內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胃部最常見的致病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相關,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1類致癌原。益生菌能作爲輔助手段調節腸道菌羣,但無法替代正規藥物。

目前,醫學界公認採取“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即14天療程內聯合使用抑酸藥、鉍劑和兩種抗生素。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鍵。感染者應與家人朋友分餐,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等。

07 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安全?

流言:食品配料表上有很多食品添加劑的名稱,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現。食品配料表越簡短,說明產品越安全健康。

真相:食品安全與否與配料表長短無關。

首先,食品添加劑投入使用前,會經過嚴格細緻的風險評估。食品安全與否,不取決於添加劑品種數量,而在於其使用量和攝入量是否合規。

其次,配料表長短與食品添加劑使用總量並無直接關聯。部分配料表較長的食品,儘管使用了多種食品添加劑,但其總使用量可能更少。

最後,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規定,加入量小於食品總量25%的複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劑,如果符合規定的“帶入原則”(即添加劑使用並非企業主動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動帶入)且在最終產品中不起工藝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標示。

許多商家利用這一規則將食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劑“隱藏”起來,藉此炒作“清潔標籤”的概念,宣稱配料表越短越好,誤導消費者認知。

08 “輔助駕駛”等於“自動駕駛”?

流言:輔助駕駛就是自動駕駛,開啓輔助駕駛功能後,就可以隨便玩手機、睡覺等。

真相:這種行爲不僅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有很大的差別。業內專家普遍認爲,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於輔助駕駛階段,其本質是幫助駕駛員提高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其更恰當的稱謂應是“智能輔助駕駛”,重點在於“輔助”而非“智能”

我國2022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GB/T 40429-2021《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將駕駛自動化分爲L0~L5六級。其中,L0~L2級爲輔助駕駛,駕駛主體仍爲駕駛人;L3~L5級爲自動駕駛,當功能激活時,駕駛主體是系統。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市面銷售的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自駕”的最高等級才達到L2級,也就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主要作用是減輕駕駛員疲勞,提高行車便利性。當輔助駕駛功能打開後,仍需始終保持注意力,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諸如“L2+”“L2.5”“L2.9”等宣傳標語,有“過度包裝”之嫌;即便達到L3級,也只是“有條件自動駕駛”(在限制條件下執行部分功能決策的自動駕駛模式),依然要求駕駛員隨時準備接管駕駛任務,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安全控制車輛。

09 “0防腐劑”的食物更安全?

流言:應儘量選擇“0防腐劑”的食物,因爲更安全。

真相:這種說法不準確。合理使用防腐劑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全不加防腐劑的食物可能更容易滋生細菌,帶來健康風險。

防腐劑的作用是延長食物保質期,防止有害微生物滋生,從而避免食物腐壞。食品中的防腐劑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和劑量限制,確保對人體無害。某些不含防腐劑的食物反而可能因爲缺乏防腐成分而滋生細菌,對健康構成威脅。

因此,“0防腐劑”並不一定更安全,關鍵在於食物是否符合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

10 空腹運動燃脂效果更好?

流言:空腹運動可以達到更好的燃脂效果。

真相:空腹運動是否燃脂效果更好,因人而異

空腹運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脂效率。比如經過一晚上休息,身體儲存的糖原較少,此時運動會迫使脂肪更快轉化提供能量。對於身體素質較好、無血糖方面問題,同時有規律運動的人羣,可以嘗試。

但對於糖尿病人羣或沒有規律運動、體質較弱的人羣,空腹運動可能帶來更多安全隱患。一方面,身體儲能較低,高強度運動後容易疲勞,更易發生運動損傷;另一方面,身體儲能少、運動強度大,機體可能會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不僅達不到健身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機體受損的風險。

來源:央視一套微信公衆號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生活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