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時一時心急
抬手想嚇唬孩子
卻沒想到“誤打誤撞”給了孩子一巴掌
更沒想到這一巴掌
竟扇破了孩子的鼓膜
家長追悔莫及
安徽滁州的10歲男孩小宇(化名)
就因爲這,在前不久被送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一個巴掌的代價
4年級的小宇從小調皮,寫作業總走神。那天爸爸輔導時見他心不在焉,急得抬手想嚇唬他。小宇一躲,巴掌反而結結實實落在左耳上。
第二天一早,小宇喊“耳朵疼”,夫妻倆趕緊帶他去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左耳鼓膜破了個芝麻粒大小(0.2×0.3釐米)的洞,當地醫生認爲不需要手術治療。但是家長擔心孩子“變聾”,他們又專程趕到浙大一院。
經耳內鏡檢查,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張志利主任醫師診斷:“被扇的左耳鼓膜呈不規則穿孔,表面結痂,伴隨輕度傳導性耳聾,好在沒感染。”
“耳朵比我們想的脆弱多了,但其實它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鼓膜穿孔比指甲蓋1/3還小,又沒有發生感染,多數在1-3個月就能自行癒合。”張志利主任醫師耐心解釋,並給予抗炎、預防感染等治療,同時叮囑外耳道不要進水,因爲一旦進水,會出現鼓膜感染,形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這樣穿孔的鼓膜就很難再長回去了。
家長放下心來,嚴格遵照醫囑,2個月後,小宇的鼓膜完全恢復。
“當時在氣頭上失手了,現在想起來都後怕!”小宇爸爸的後悔,也給不少家長敲了警鐘。
鼓膜破了別慌!
很多人以爲鼓膜破了就“再也聽不見了”,其實不然。張志利主任醫師介紹,即便鼓膜穿孔較大,無法自行癒合,或者長期有慢性炎症,也不用過度焦慮,後續可以通過鼓膜修補術,用一塊自體筋膜修復,成功率能達到95%,術後患者的聽力損失能部分恢復。
但是,張志利主任醫師提醒,受傷後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請專科醫生進行診斷。出現這3種情況必須儘快就醫:
01
耳朵疼、嗡嗡響、聽不清
可能是單純鼓膜穿孔,別拖着,早干預恢復更快
02
耳朵流血、流膿
說明鼓膜破了,還繼發了感染,得趕緊控制炎症,避免損傷加重
03
耳朵流清水樣液體
警惕!這可能是傷到了內耳或者顱內(大腦),不排除出現了腦脊液耳漏,千萬別耽誤。
這些行爲正在悄悄傷害耳朵
“不少人覺得鼓膜就是一層薄皮,其實它的厚度並不均勻,最薄處僅0.1毫米,比一張紙還薄。”浙大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水洪主任醫師介紹,據統計,我國約有8000餘萬人聽力受損,相對於先天殘障,其實有很多都是後天“不小心作出來的”。尤其這兩件事,大人孩子都容易中招。
掏耳朵
咱平時嫌棄的“耳屎”,醫學上叫耵聹,弱酸性的它能抑制葡萄球菌,減少耳道發炎。但很多人沉迷“掏耳爽感”,卻沒發現背後藏着的危險。
用棉籤:棉籤頭會把耳屎往耳道深處推,越推越緊,最後堆成硬疙瘩(耵聹栓塞);棉籤纖維還會留在耳道里,刺激皮膚。
用挖耳勺、髮卡:這些尖銳物品一不留神就會刮傷外耳道皮膚,引發紅腫疼痛的外耳道炎;要是掏得太深,甚至會直接戳破薄如蟬翼的鼓膜。
街邊採耳:別被“舒服”騙了!如果採耳工具消毒不到位,真菌、細菌很容易被帶入耳道。
其實,一般情況下人們根本不用特意掏耳朵!說話、喫飯、嚼口香糖時,下巴一動,耵聹會自己慢慢往外“挪”,最後自然脫落,完全不用我們“動手幫忙”。
如果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出現耵聹的堆積,導致外耳道的完全或部分堵塞,形成耵聹栓塞,建議去醫院就診,避免因不熟悉耳道結構強硬掏耳朵而損傷耳道。
戴耳機
現在很多人通勤、睡前都離不開耳機,但錯誤的佩戴方式,正在慢慢損傷聽力。
音量開太大:地鐵、公交裏環境吵,有人不自覺就把音量調到很大。長期這樣,耳朵裏負責感知聲音的“小絨毛”(耳蝸毛細胞)會被逐步損傷——這些細胞一旦壞死就無法再生,聽力只會一點點下降,等發現時往往已經晚了。
戴得太久:有人喜歡睡前戴耳機聽助眠音,聽着聽着就睡着,耳機一戴就是一整晚。哪怕音量不大,長時間的聲音刺激也會讓耳朵“超負荷工作”,慢慢出現疲勞、耳鳴,甚至聽力減退。
周水洪主任提醒:戴耳機一定要記住“兩個不”——不把音量調太高,建議控制在最大音量的50%以內;不一次戴太久,連續佩戴別超過1小時,儘量中途摘下來讓耳朵休息幾分鐘。
來源: 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