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雞蛋爲誘餌,30個私域直播間,全部涉嫌違規!

10月22日,河南省消費者協會聯合中國消費者雜誌社及15個省市消費者組織開展的私域直播亂象消費調查報告出爐。

報告顯示

此次線下體察所涉及的

30個直播間樣本

均涉嫌存在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違規行爲

線上調查直擊私域直播四宗“罪”

基於本次線上問卷調查數據

當前老年消費私域直播領域

存在四大類突出問題

精準圍獵老年羣體

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閉塞、情感需求強、辨別能力弱的特點,通過“線上和線下(免費禮品、義診)”引流至封閉私域,以“獨家低價”“治病功效”話術(超40%消費者提及)、虛假劇情(43.91%消費者遭遇)實施誘導營銷。

虛假宣傳頻發,信任度極低

近半數(49.66%)消費者遇到過“虛假/誇大宣傳”,超四成(42.52%)消費者認爲私域直播間內容存在違規現象,比如,主播常用“極限詞/違禁詞”、虛構原價、資質造假等;僅有17.17%的消費者選擇信任,佔比不足二成。

商品售後問題突出,權益無保障

42.35%的消費者遇到過“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費者遭遇過“贈品高額運費”,還存在“售後拉黑(9.77%)”“付款不發貨(6.53%)”“退換貨難(15.41%)”“記錄難查(9.34%)”等問題,全鏈路存在短板。

隱蔽性強,維權難度大

19.07%的消費者分不清私域與正規平臺,增加維權難度。儘管有85.83%的消費者有初步固證意識,但證據類型集中於付款記錄(60.79%)、聊天截圖(51.05%),關鍵的“直播錄屏”僅有14.32%的消費者有保存意識。此外,14.17%的消費者無任何固證意識,5.38%的消費者在權益受損後選擇“自認倒黴”,進一步凸顯了維權意識與能力的不足。

線下體察發現

30個直播間樣本全部涉嫌違規

16個省市消費者協會組織線下體察發現,私域直播間通常通過組建微信羣、以贈送雞蛋等小利爲誘餌,將老年人羣體誘導至線上平臺,進而利用簽到獎勵、積分兌換、限時促銷等方式,維繫老年用戶觀看直播的黏性。在直播過程中,商家普遍存在虛假宣傳、假冒專家、誇大功效等違規宣傳行爲,所售商品也存在價格虛高、物流信息不透明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線下體察所涉及的30個直播間樣本,均涉嫌存在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違規行爲。

調查報告公佈了

30個直播間花樣百出的騙人伎倆

內容違規:虛假宣傳與誘導手法多樣

涉病療效虛假宣傳:該類行爲最爲普遍,通常將普通食品或飾品宣稱具有疾病緩解或治療功效。

案例分享型誘導:部分直播間爲規避市場監管,並不直接以“小黃車”形式掛貨銷售,而是通過純連麥分享的方式進行洗腦操作。這些“托兒”往往情緒激動、臺詞熟練,刻意強調產品“立即起效”“根治某病”“錯過即虧”等極端承諾。此類案例分享的真實性嚴重存疑:一是身份真實性無法驗證,二是所謂案例效果無醫學實證支持,三是在互動設計中刻意排除真實用戶的質疑聲音。

打造專家人設:部分直播間涉嫌打造專家人設,通過角色扮演虛構權威身份,常見手段包括自稱“專家”“醫生”“教授”等,並宣稱所推薦的技術或產品有“相關技術突破”。

健康恐嚇型內容:少量直播間利用老年人對疾病的擔憂心理,通過刺激性文字詞彙,吸引老年人注意,渲染某些疾病的嚴重性與緊迫性,並搭配“健康講座”洗腦,進而推銷產品。

彈幕協同規避監管:部分直播間主播表現異常謹慎,在口播內容上不直接違規,但通過彈幕中的“消費者”提問或“分享”間接傳遞違規信息,如暗示治療效果或誇大功效。

商品欺詐:價格、功效與資質多重失信

價格維度:虛構原價製造溢價。部分直播間刻意宣稱原價高昂,再逐步降價,製造巨大價格落差,從而給老年人營造“佔便宜”的心理錯覺。

功效維度:普遍存在虛假與誇大宣傳。違背《廣告法》中關於禁止使用醫療用語或易與藥品、醫療器械相混淆用語的規定,這種誘導性誤導性宣傳極易使消費者,尤其是深受健康問題困擾的中老年羣體產生錯誤認知。

資質維度:虛構權威與認證誤導。假扮專家鼓吹所謂“祖傳中醫祕方”、上演情景劇下跪謝恩等劇情化營銷手段。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稱保健功能或疾病預防、治療功效。

黏性構建:基於行爲心理的精密誘導

很多直播間在營銷過程中,存在大量精心設計的行爲誘導機制,通過持續性的情感與時間投資捆綁用戶,大幅提高消費者退出門檻與維權放棄率。

售後障礙:物流與證據缺失加劇維權難

物流信息缺失與查詢障礙。部分商品發貨極其緩慢,商家常以“系統升級”“倉庫整理”等理由敷衍拖延,導致消費者無法掌握商品實際狀態,維權缺乏基礎依據。

誘導線下支付與責任規避。部分直播間還引導消費者跳出平臺交易,轉而通過線下報名預訂、私下轉賬或現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購買。

直播內容隱匿與證據滅失。私域直播間普遍沒有直播回放功能。消費者無法回看直播內容、商家所作出的承諾以及展示的商品效果等關鍵證據。

運營規避:反調查與隱蔽化策略升級

多節點資格審覈。部分直播間設置了嚴密的多節點資格審覈機制,入羣渠道嚴格控制,僅限內部工作人員邀請方可進入,陌生人邀請入羣一經發現立即移除。

規避式責任轉移。鏡前主播直接宣稱治病功效的表述有所減少,轉而大量採用“用戶分享”形式,由僱用的“托兒”冒充消費者講述使用效果,經營方不再明確聲稱主播爲專家,但通過場景佈設、服裝道具、專業術語堆砌等方式刻意營造權威氛圍,使消費者產生專家誤導聯想。

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