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籃球賽到全民健身熱——“浙BA”“長尾效應”觀察

高架橋下的籃球公園、街道鄉村的燈光球場、城市地標的商業廣場……隨着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簡稱“浙BA”)賽程逐漸深入,以籃球爲載體的全民健身熱潮正在席捲之江大地每一個角落。

“自從‘浙BA’開打,球友們的熱情更高了。”杭州籃球愛好者駱峯說,他所在的球隊每週組織活動,如今參與者踊躍,“大家看完高水平比賽,都摩拳擦掌,想親自上場一試身手”。

和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等羣衆賽事一樣,賽事本身從來都不是唯一目的。作爲浙江省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羣衆籃球賽事,“浙BA”在啓動之初便明確,參賽運動員必須具備“本地身份”,且必須是未參加過全國職業籃球聯賽、中國大學生籃球一級聯賽以及海外各級籃球聯賽的業餘選手,以此來保證這項賽事的羣衆性。

“白天當老闆,晚上搶籃板。”看似調侃的一句話,實則是賽場上不少球員生活的真實寫照。得知“浙BA”即將開賽時,39歲的何挺還西裝筆挺、夾着公文包在歐洲談生意、籤合同。

“合同可以改日籤,但爲家鄉搶籃板的機會就這幾天!”來不及把計劃中的客戶全都拜訪完,何挺便火急火燎地趕了回來,全情投入寧波江北隊的訓練之中。

麗水賽區松陽隊的徐敏偉,白天在麗水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到了有比賽的晚上,他就化身場上“得分王”。“平時工作還是挺忙的,都是在午休的時候進行鍛鍊,投籃的命中率其實就是日積月累。”徐敏偉說。

在“浙BA”的賽場,像他們這樣的“斜槓青年”比比皆是。浙江省體育局副局長毛根洪說,“浙BA”具有天然的羣衆性、全民性、草根性,融合了鄉情、親情、友情,球迷的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也更強。

場內,各支球隊爲守護家鄉的榮耀而奮勇拼搏;場外,在“浙BA”賽事氛圍的烘托之下,“縣BA”“村BA”“樓BA”等賽事接踵而至。

一般而言,“長尾效應”多指主流熱點過後,小衆需求的持續釋放。然而“浙BA”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作爲頭部賽事的巨大能量,在賽程仍在繼續時,就已經催生出了長長的“尾跡”——各類民間賽事接踵而至。這種“長尾”與“頭部”同步共振、相互助推的現象,恰恰證明了其影響力的深度與廣度。

夜幕降臨,位於杭州鬧市區的武林廣場燈火璀璨、人聲鼎沸。每逢週五至週日,杭州市商務社區街頭籃球武林爭霸賽都會在此地準時上演。這項以樓宇爲單位的街頭籃球爭霸賽,融合了寫字樓的現代氣質與街頭籃球的親民活力,被市民戲稱爲“樓BA”。

“我們希望以籃球爲紐帶,串聯商務社區活力、市井煙火氣與大運河包容特質,讓賽事成爲拱墅新名片,吸引更多市民擁抱健康生活。”杭州市拱墅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以這樣一個常態化的夜間賽事,鼓勵更多人來到戶外,讓全民健身融入都市生活。

不只是在大城市,“浙BA”的熱潮還一路“燃”進了村裏、鎮裏,各地民間籃球賽事紛紛接棒。

在安吉,各鄉鎮街道相繼開展“村BA”賽事,點燃了鄉村活力和激情。“大家報名都非常踊躍,很多在外工作的青年也都借這個機會回村參賽。”安吉縣天荒坪鎮崗位服務專員杭珺表示,希望通過賽事進一步濃厚全民健身氛圍,實現以體育聚人心、以文旅興產業的目標,讓鄉村更有活力。

當哨聲在浙江各地體育館響起,場上球員的激烈拼搶與場下觀衆的吶喊助威交織,籃球熱也從場內開始蔓延到場外,來到更多老百姓的身邊。

浙江省體育局數據顯示,目前浙江擁有籃球場地5.5萬個,場地面積3271.35萬平方米,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去年,浙江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5.3%,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4.6%,均居全國前列。

在浙江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院長李啓迪看來,“浙BA”的火爆絕非偶然,而是浙江長期深耕全民健身的必然結果。從亞運場館惠民開放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場地共享,城鄉燈光球場普及,全省5.5萬餘個籃球場、24.4萬個體育場地共同構築起“15分鐘健身圈”,讓運動健身深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浙BA’猶如一把‘金鑰匙’,以其獨特的草根性與地域認同感,激活了積蓄已久的民間體育熱情。”李啓迪表示。

(據新華社電 記者夏亮、彭嵩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