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秦耳】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上,“出海”恐怕是國內企業面對市場少有的“共識”。尤其是在當前,強美元、關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面對國內需求趨於飽和,“出海”成爲企業尋求市場增量的必要方式。
不過,對於更多人而言,“本地化運營、海外物流基地、海外工廠、轉口貿易”等等大衆較爲熟知的出海名詞,更多地適合較大的企業以及外貿公司。但是,對於我國衆多的中小企業,尤其我國有一定“獨角獸”潛力的中小型科技企業,他們在技術、產品服務上特定門類上有優勢,但是缺乏足夠的資金與能力,適配那些適配於大企業的“出海模式”。那麼它們將如何面對“出海”這個機遇與挑戰?
爲此,記者採訪到他山科技CEO馬揚,他以他山科技自身出海經歷爲樣板,闡釋了中小科技企業出海的新模式。據瞭解,他山科技是人工智能觸覺傳感芯片及應用解決方案研發商,他山科技自研的AI觸感專用芯片實現了多觸覺傳感單元的動態協同感知,有效促進了人形機器人場景閉環及泛化能力,其觸覺感知技術在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領域也有廣泛應用。2024年,他山科技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像華爲、中興這樣的大企業它們可以通過海外設立分部、建設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工廠等多種形式實現出海。對於我們這些中小企業,無論是資金,還是公司規模適配,大企業的出海模式都不適用於我們。”馬揚坦言。
在他看來,企業出海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大企業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本應對出海的風險,但是對於中小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反過來影響國內的業務。
“我們他山科技就找到了自己的出海方式,就是借道香港以業務服務出海的模式,實現產品服務出海。”馬揚講到。
他表示,香港是我國重要的全球自由貿易港,他山科技通過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利用香港連接全球的優勢,將自己的產品服務對接海外客戶,完成出海。
“這種繞道香港的模式,雖然不及大企業在海外當地直接設廠有效率。但對於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而言,繞道香港更爲靈活,更有‘性價比’。”目前,他山科技已經通過這種形式,讓產品服務輻射東南亞、沙特以及歐洲等地區。
在具體層面,馬揚表示,內地的企業想要出海,需要面對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國外的供應鏈市場並不完備。比如機器人方面,類似於他山科技這樣的企業在內地只需要給客戶提供機器人的觸覺感知能力解決或設計方案,但他山科技本身卻不用去生產一個機器人。但在內地以外的市場,更多的客戶需要的不是技術的整合,而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這就需要企業在上下游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爲我們提供了實際的應用場景,圍繞這個場景,我們可以研發具體的產品,讓技術出海有了抓手。”馬揚表示,“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跟生產力局展開了4個具身智能方向項目的緊密合作,未來還會有更多合作項目落地。”
據悉,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將於4月11日成立“出海服務中心”,聯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爲科技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法律諮詢、國際標準認證等一站式服務,整合國際化資源,搭建跨境合作平臺,精準對接內地技術與全球市場。
記者瞭解到,目前他山科技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具身智能方向上已取得顯著成果。其中,自主研發的數模混合AI觸感專用芯片及觸覺感知算法,成功攻克了觸覺多維感知信號同時解析的全球技術難題,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雙方已展開多個關於具身智能方向的緊密合作,未來還將有更多項目在香港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科技企業出海並非簡單的產品銷售地域轉移,而是深度的全球化佈局。中小科技企業出海既是一場考驗也是一次機遇。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只有那些具備強大創新能力、敏銳市場洞察力和靈活應變能力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