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題:芯片新規——美國低估了中國,高估了自己
新華社記者
美國商務部日前發佈公告,宣佈加強對全球芯片出口管制的新規。新規以莫須有的罪名,聲稱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華爲昇騰芯片均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法規。這種典型的非市場和單邊霸凌行徑,對高度全球化的半導體分工體系構成嚴重威脅,加劇市場碎片化和技術標準分化的風險,對全球科技創新造成衝擊。
給別人“下絆子”,不會讓自己跑得更快。美方在公告中稱限制華爲芯片在全球市場的使用,是爲“確保美國將繼續處於人工智能創新的前沿”,但其維護競爭力和領先地位的方式,不是加大創新研發力度,更不是通過合作相互促進,而是以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手段,妄圖圍堵、孤立乃至壓垮其他國家。
歷史已反覆證明,保護主義的“溫牀”培育不出真正有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彭博社舉例指出,過去十年,美國採取鋼鐵保護主義措施,並未阻止金屬製造業就業崗位流失,還拉高了其他行業成本,降低了行業競爭力。同樣,競爭缺失和合作不足只會使美國芯片和人工智能等產業在封閉中喪失競爭力,其負面外溢效應可能波及到上下游各個產業。
從拜登政府到特朗普政府,美國在人工智能等產業採取的非市場和單邊霸凌行徑招致各界批評。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約翰·諾伊弗就曾直言,美國政府的做法將給美國經濟和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長期損害”。
美國的圍堵戰略,既低估了中國的產業韌性和創新實力,也高估了美國企業的“不可替代性”。
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已有時日,從芯片到生產芯片的設備,美國不遺餘力封鎖中國產業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反而加快了成長步伐,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
今年初,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發佈人工智能大模型R1,憑藉較少算力資源實現了和全球頂尖AI模型相當的效果。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美國試圖壓制中國的做法大錯特錯。技術飛躍很少產生於安樂之中,而是在衝突、競爭和需求中形成。風險大時,創新就會加速。《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站刊文指出,半導體產業是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獨立完成的複雜供應鏈體系。“美國優先”的政策立場,反而促使各國加快半導體產業本土化的步伐。谷歌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撰文指出,在許多技術領域,尤其是在AI科技前沿,中國與美國勢均力敵,或者超過了美國。中國在技術傳播、商業化和製造技術方面已形成了真正的優勢。
中國創新力逆風而上,究其根本,在於中國產業和企業敞開懷抱、擁抱競爭,在風雨中磨礪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通過開放合作,才能實現自身發展和互利共贏。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科技創新與發展。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裏·薩克斯認爲,在人工智能等潛力巨大的先進技術領域,各國應加強合作,而不是把世界劃分爲“朋友”和“敵人”。而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爲,將人工智能這一充滿希望的領域拖入地緣政治競爭的泥潭,使本應共享的技術紅利淪爲零和博弈的籌碼,割裂全球協作創新,破壞全球產業鏈的穩定。
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組織首席執行官阿吉特·馬諾查警告說,由於政治和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的分散化趨勢正在加劇,整個(半導體)行業已進入一個“不可預測的時代”。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依託於全球開放性的合作和市場競爭。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防止碎片化,有利於有關各方,也有利於整個世界。美國越是揮舞“制裁大棒”,中國越是展現出“破繭成蝶”的進化能力。美國越是歧視排他,中國越是在包容開放中贏得更廣泛的支持和尊重。
歷史演變終將證明,時與勢在中國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