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受中美達成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影響,全球股市大幅上漲。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一篇文章指出,這反映出投資者迫切希望擺脫貿易戰的陰影。儘管這只是一個爲期90天的暫停加稅措施,可能只會帶來暫時的緩解,但投資者仍然對此表示歡迎。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然而,文章對投資者過度樂觀的情緒提出了警示,認爲市場可能面臨更大的波動——不僅在未來三個月內,隨着美國全面徵收10%關稅的新常態逐漸顯現。而且在未來幾年內,隨着全球經濟新範式的長期結構性趨勢持續發展,波動也將進一步加劇。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從眼前的問題來看,雖然目前的數據尚未顯示出美國通脹的跡象,但已有諸多傳聞警告稱,與關稅相關的價格上漲即將到來。
利潤率受到擠壓,即使是最大的零售商似乎也不願承受更大的衝擊。文章注意到,沃爾瑪上週宣佈,將上調電子產品和玩具等商品的價格,並警告稱未來還會進一步漲價。
文章認爲,滯脹纔是最大的風險。正如一家知名投資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史蒂夫·布利茨上週在給客戶的報告中所寫:“即使出現溫和的經濟衰退,考慮到關稅加上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通脹上升似乎已成定局。如果赤字不縮減,單靠貨幣政策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美國糟糕的財政狀況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假設美國能通過關稅增加2000億至25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也無法有效抵消1.8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
再加上美國衆議院正在審議的新預算案。根據美國“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的估計,該預算案將在10年內增加3.3萬億美元的債務,如果所有臨時性條款被永久延長,債務將增加5.2萬億美元。儘管上週晚些時候一些強硬派共和黨人否決了第一版草案,但談判仍在進行中,最終結果不太可能改善美國的財政狀況。
文章說,雖然通脹可以暫時減輕債務負擔,但也可能使在美國經商的成本更高。正如史蒂夫·布利茨所指出的:“美聯儲幫助美元升值,以控制維持必要資本流入所需的實際利率,而這一切反過來又壓倒了關稅,使之成爲阻礙企業獲取外國資本和勞動力的壁壘。”
文章還認爲,當前形勢下尤其棘手的一點是,供給和需求衝擊同時發生。在經濟放緩對需求產生不利影響的同時,關稅也可能擾亂供應。
文章注意到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史學家哈羅德·詹姆斯對這一問題的觀點。他指出,上一次供給和需求共同衝擊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供給衝擊往往會在戰後加劇全球化,而需求衝擊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後果難以預料。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編譯|李琳
籤審|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