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5月16日文章,原題:英國人震驚我選擇諾里奇而非新西蘭——但衆多新西蘭人離開確有原因 每當英國人得知我在新西蘭長大,2017年才移居英國時,他們常一臉困惑:“既然能住在新西蘭,爲什麼要到英國住?”這究竟反映出他們對英國熟悉而輕蔑,還是對新西蘭的理想化想象,我無從判斷。
近期關於新西蘭“空心化”的報道引發關注,2023年至2024年,新西蘭離境人數創下歷史新高。過去兩年,新西蘭出現大量人口流失,人們通常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或英國,甚至引發一些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崩潰的擔憂。新西蘭人海外謀生本是傳統,但近期離境潮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僅年輕人踏上“海外大冒險”,許多中年人也開始相信異國或許更宜居。
不只是小城鎮缺乏吸引力,奧克蘭作爲新西蘭最大的城市,雖然這裏提供最多工作機會和最高薪資,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買得起房。此外,今年2月我回首都惠靈頓探親時深有體會。17歲我搬到那裏求學時,覺得它無愧“文藝之城”美譽。但15年後回來,我震驚於一切與學生時代完全相同(連咖啡館菜單和每月英倫搖滾俱樂部之夜都照舊),而新增事物卻平庸乏味,彷彿時間凝固。
新西蘭也有許多獨特之處,比如正被日益納入國家認同的毛利文化與語言。在一些方面,新西蘭比英國更有優勢。飲食風味更佳,待客之道名副其實;工作很少凌駕於生活之上;海灘與風景也美得震撼。但我注意到,過去人們通常回國組建家庭,但現在不少朋友選擇留在海外生育第一個孩子。我與他人交談時發現,許多人提到公共交通的落後,並認爲以車爲主的出行文化也是阻礙。文化與娛樂資源同樣有限。奧克蘭人最近被評爲“全球最早喫晚餐的人羣”。我聽說有人晚上9點半就被餐廳趕出門。
而“與世隔絕”的生活更放大了這些問題。一位在倫敦生活多年的新西蘭朋友對我說:“英國人不懂住在世界盡頭的感覺。”
世上沒有完美居所,畢竟“生活質量”因人而異。我每次回新西蘭都想着是否該搬回來。但離鄉多年後,至今仍是失望多過留戀。(作者艾爾·亨特,林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