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5月21日電 題: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揭幕:跨越83年的情誼永不沉沒
新華社記者許舜達
海風裹挾着鹹澀的氣息,浪花正一遍遍沖刷着礁石,彷彿在應和着一段跨越83年的悲壯記憶。5月20日,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青浜島揭幕,18名從英國遠道而來的“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英軍戰俘後代和東極漁民後代在此相聚,共同見證這一跨越時空的歷史時刻,並紀念1942年當地漁民在日軍槍口下英勇營救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蹟。
“我們心懷感激,我們銘記在心,我們向所有人致以崇高敬意——既緬懷逝者,也致敬讓他們的記憶得以延續的生者。這座紀念碑如同一座橋樑——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中國與英國,連接悲痛與團結。”英國“里斯本丸”紀念協會主席、“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倖存者托馬斯·西奧多·瓊斯之孫安東尼·瓊斯說。
1942年,日軍徵用“里斯本丸”號客貨船,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返回日本。途經舟山東極附近海域時,因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里斯本丸”號被美軍潛艇誤判爲戰船發射魚雷擊中。危難之際,東極漁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衝入海中,不顧日軍掃射,冒死營救落水英軍。
參與救援的漁民吳其生之孫吳布偉在儀式上動情回憶:“先輩們說‘見死不救,愧對大海’,他們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了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作爲他們的後代,我感到無比自豪。”
據統計,東極漁民在槍林彈雨中共救起384名英軍戰俘,這一壯舉成爲二戰中國際人道主義的典範。
揭幕環節,中英嘉賓共同拉動紅綢,海風掀起綢布的瞬間,現場掌聲雷動。紀念碑長4.5米、高1.8米、寬1.7米,重約1噸,標有“大愛無疆 海嶽流芳”八字。碑體左側,以中英雙語鐫刻了“里斯本丸”號營救事件中東極漁民搭救英軍戰俘的事件銘文。
紀念碑整體造型模擬驚濤駭浪拍擊礁石與船隻的場景,以施救者與被救者互挽的手臂爲主體,寓意着漁民從海水中拉起遇難者,連接起生死救援的情誼。對於這一設計構思,紀念碑設計者、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瞿小實說:“前前後後改了40多稿,最後是一位老漁民給了我們靈感。漁民在海上救人時,會使勁拉住對方的手腕,這樣的緊緊相握,連接起兩條生命,極具力量感和使命感。”
一束束鮮花、一張張照片擺滿了紀念碑前,蔚藍大海上濤聲依舊,彷彿訴說着跨越時空的敬意與祈願。
“當年的‘里斯本丸’沉沒了,但先輩用生命結下的情誼將代代傳承,永不沉沒!作爲東極漁民的後代,我將繼承這份高尚的精神,像祖輩守護落難者一樣,守護歷史的真相;像東極的海浪擁抱每一艘船一樣,擁抱和平與友誼。”吳布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