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當選”,有利於構建流失文物追索新秩序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公約》)第八屆締約國大會近日在巴黎召開,中國首次當選爲《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

“此次成功當選,彰顯了中國在文物保護和追索等相關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提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觀察員霍政欣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不僅積極履行《公約》義務,還在推動國際文物返還規則制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楊新育表示,中國自1989年批准加入《公約》以來,一直積極踐行《公約》精神,在國內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和打擊文化財產的非法進出口和所有權非法轉讓,並不斷完善國內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使其與《公約》的原則和要求相銜接。

作爲主席國,中國將主持大會、引領議題設置,在《公約》框架下發出文物流失國的聲音,推動雙多邊合作,積極參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中國此次當選將有利於構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新秩序。”霍政欣表示。

近年來,中國在文物追索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今年3月1日生效的新文物保護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確了對流失境外中國文物的追索權和有關程序,聲明對於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權利,且該權利不受時效限制。

在國際規則制定方面,中國也積極作爲。2014年主導通過的《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是中國首次在文物返還領域主導制定國際性規則;2024年,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佈《青島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性中國方案,成爲文物原屬國對西方博物館關於歷史上流失文物返還新政策的首次集體公開回應。

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打擊文化財產非法販運的國際合作。目前,中國已經與27個國家簽署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的雙邊協定。

國家文物局最新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迴歸祖國。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案例之一是,今年5月18日,子彈庫帛書中的《五行令》《攻守佔》結束了79年海外漂泊,回到祖國。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我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學術價值極高。此次迴歸的帛書由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共計132件(組)。

“子彈庫帛書的迴歸,是中國通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主動追索國際公約無法直接適用的歷史流失重點文物,實現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動實踐,也爲解決國際領域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的一個成功範例。”霍政欣說。

埃及前旅遊文物部部長哈立德·阿納尼此前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呼籲各國以相互尊重、理解與合作的精神對待文物追索問題。“維護人類共同的利益,遠比任何一個國家的單獨利益更重要。中國、埃及以及其他國家應攜手合作,推動對話,分享、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當前,文物返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國際趨勢,一些歐美博物館也開始反思其在殖民或半殖民時期獲取他國文物的合法性。“文物流失國,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如果能在國際多邊機制下協調立場、共同發聲,有望推動國際規則的進一步完善與落實。”霍政欣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