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企業全球化門檻 雲計算成出海核心基礎設施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2025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步伐正從“產品輸出”邁向“技術賦能”。“活下來的中企去出海,一定具備足夠競爭力。”在近日舉辦的阿里雲中企出海大會上,廣汽集團數字化部資深架構師王麒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這也折射出中國企業對全球化競爭的新自信。

從東南亞到歐美,從傳統制造到AI視頻生成,中企正以技術驅動、合規先行、生態協同的“中國方案”,進行全球化業務佈局。智能時代下,中企出海正在形成新的底層邏輯:雲計算與AI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撬動全球市場的戰略槓桿。

技術外溢成中企出海新動力

當前中企出海不再僅依賴成本優勢,而是依託國內市場競爭中培養出的綜合競爭力。“此前,外資入華是‘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動’;如今中企出海,是技術平視下的綜合優勢競爭。”阿里雲智能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首席架構師韓鴻源如此總結中企全球化進程的質變。

過去十年,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與激烈競爭,倒逼企業錘鍊出獨特競爭力。以廣汽爲例,其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技術已迭代至第四代,國內市場的“內卷”反而成爲出海底氣。“在國內活下來的企業,出海就是降維競爭。”廣汽集團數字化部資深架構師王麒鈞直言。

愛詩科技聯合創始人謝旭璋則從AI視頻賽道印證這一趨勢:中國團隊以Meta 十分之一的算力成本,打造出全球月活超1500萬的視頻生成平臺PixVerse,中國視頻技術與產品力,已從追趕者變爲定義者。

據謝旭璋介紹,愛詩科技在去年發佈了有六代模型,每一代都有巨大的提升。到目前爲止,其大模型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生成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視頻大模型之一。同時在生成效率上,已經把高質量的模型壓到了全球最快,大概5~10秒時間便可生成一個5秒鏡頭。

雲計算:全球化“水電煤”,破解出海難題

“自建IDC就像柴油發電機——費力、低效且過時。”王麒鈞以廣汽實踐爲例:海外業務全量上雲,僅泰國工廠因產線本地化保留小規模IDC。“算清TCO(總擁有成本)後,上雲是唯一選擇。” 據測算,自建萬卡集羣需數十億元投入與漫長驗證週期,而阿里雲即開即用的彈性算力,讓車企在出海過程中可聚焦主業。

韓鴻源進一步指出,雲計算不僅是資源供給,更是技術能力的“集大成者”。以自動駕駛訓練爲例,萬卡集羣的核心難點在於“萬卡協同效率”,而這需要長期業務驗證與算法優化。“雲計算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在新市場裏開拓業務的最好支撐手段。”韓鴻源認爲:“今天雲計算不只提供存儲計算網絡等這些基礎設施類的服務,還提供技術能力。”

而在政策合規方面,雲計算提供了最高效的解決方案。“合規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線。”王麒鈞透露,廣汽與阿里雲就歐盟GDPR合規進行過多輪技術對接,從數據存儲到風險整改全鏈路打通。

目前,廣汽集團採取阿里雲規劃的“區域中心+國家站”混合架構,解決了合規難題,海外車聯網系統已在阿里雲上建設完成。王麒鈞表示,在中東地區,廣汽車聯網系統採用阿里雲Lindorm大數據引擎後顯著提效。

多雲部署是僞命題,本質是技術適配問題。王麒鈞坦言,廣汽選擇阿里雲的核心原因在於“技術棧一致性”——國內已驗證的Lindorm多模數據庫、邊緣計算方案可直接複用於海外,降本幅度明顯。韓鴻源則認爲,混合雲的關鍵在於“技術無縫銜接”,而非簡單資源堆砌。

區域化破局:邊緣計算成新抓手

據瞭解,5G與IoT普及催生本地化算力需求,2025年邊緣雲市場規模或破千億元。據IDC預測,2025年中國邊緣雲計算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

邊緣計算、混合雲部署、AI深度整合將成爲中企出海的下一階段重點。

“中企出海不是‘歐美中心論’,而是多點開花。”韓鴻源指出,東南亞因地理與文化鄰近性成爲首站,但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增速已超預期。針對這些區域,阿里雲正加速邊緣節點建設——在中亞、非洲等IDC覆蓋薄弱區,以輕量級節點實現低延遲、低成本覆蓋。

韓鴻源介紹,中國雲計算的全球化佈局已具備與國際廠商公平競爭的技術能力,尤其在開源技術與雲託管結合的場景中已經具備競爭優勢。

在韓鴻源看來,雲計算的本質不僅是資源供給,更是技術能力的輸出。雲服務通過降低高可用性、多區域部署等技術的使用門檻,幫助出海企業快速適應新市場,尤其在合規層面提供基礎支撐。

“用雲和AI的企業,本質是在投資‘確定性’。”韓鴻源總結道。當技術普惠與生態協同成爲標配,中企出海的下一程,註定是一場“高維競爭”——不再拼價格與規模,而是拼技術密度與全球化敏捷度。

正如愛詩科技聯合創始人謝旭璋在揭示產品面世第一天就定位在全球市場時所言,第一天就直面全球競爭,纔是中國創新的終極試煉場。他表示:“我們希望直面全球最好的大模型研發廠商以及應用的團隊,我們希望去面對最廣泛的受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