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支持“商轉公” 業務 持續爲購房者減負

本報記者 陳瀟

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廣州、瀋陽等近20個城市已相繼宣佈推出或優化“商轉公”的支持性政策。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於“收購存量房”等側重供給端的政策,近期推出的“商轉公”政策作用於住房消費的需求端,既能減輕還貸壓力,也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和消費能力。

廣州擬推行“商轉公”政策

7月2日,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向社會公衆公開徵求《廣州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轉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實施辦法(暫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廣州擬明確,當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率低於75%時啓動“商轉公”貸款。

所謂“商轉公”,是指將已辦理的商業住房貸款,符合條件後轉換爲利率更低的公積金貸款。“當前首套公積金貸款利率爲2.6%,而大多數存量商業貸款利率仍在3.2%左右,兩者之間存在約0.6個百分點利差。”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研究主管陳雪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購房人而言,這意味着月供支出、利息總額降低,同時也可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支持作用,釋放社會消費需求。

從政策細節看,徵求意見稿擬明確,商轉公貸款額度按申請時廣州市公積金貸款政策覈定,同時不得高於“商轉公”貸款申請時原商業貸款餘額與未來3個月應還本金的差額,且不得超過購房總價款的60%。購房總價款以房屋原購買價格與房屋重新覈查(重新評估)價格中的較低者爲準。同時,申請商轉公貸款時,貸款房屋是產權人家庭在本市的唯一住房。

“只有純商貸的自住房、唯一住房才能滿足‘商轉公’條件,這部分人羣很大部分是之前購房的年輕人或新市民。”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過去樓市火熱期間,不少樓盤不接受公積金貸款,現在,這部分人羣可申請“商轉公”,有助於持續降低還貸壓力。

除此之外,在李宇嘉看來,廣州此次推進“商轉公”背後,也一定程度上是穩定市場預期的需要。“近兩個月,廣州二手房交易套數降至1萬套以下,同比漲幅收窄,新房成交同比下滑,去化週期拉長,居民住房消費預期有所轉弱。”李宇嘉表示,在需要“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背景下,廣州亦有望探索更多“穩樓市”政策。

持續爲購房者減負

事實上,此前已有多個城市相繼出臺了“商轉公”的支持政策,同時,亦有不少城市持續優化該政策,從而惠及更多購房羣體。

例如,瀋陽市在今年年初明確優化“商轉公”貸款申請條件。取消“商轉公”貸款申請條件中原商貸已償還3年(含)以上的限制條件;取消“商轉公”貸款申請條件中借款申請人及共同申請人名下除申請“商轉公”貸款的1筆個人住房商業貸款以外,不得有其他住房貸款的限制條件。此後再度擴大“商轉公”貸款政策支持範圍。靈活就業繳存人、異地繳存職工和現役軍人,可將已償還5年(含)以上的個人住房商業貸款,轉爲住房公積金貸款。

不少地區也在簡化“商轉公”的辦理流程,提升操作便利性。目前,“商公直轉”模式下,銀行通過順位抵押的方式配合辦理,借款人可以直接將原有商業貸款轉換爲同一銀行的公積金貸款,無須提前還清原貸款,手續更爲便捷。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不少地區“商轉公”政策在落地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可優化的空間。

比如,部分地區不支持商業貸款與公積金組合貸的轉換,僅接受純公積金貸款,限制了一部分可貸額度不足購房者的適用範圍;同時,辦理“商轉公”通常需原商貸銀行同意配合,在實際辦理中需各方協同推進,以提升政策的落地效率。

“多個城市持續優化‘商轉公’政策,體現出當前房貸政策更加務實和落地。”嚴躍進表示,隨着各地加快挖掘住房公積金政策潛力,“商轉公”政策有望在更多城市落地,該政策不僅爲已有商貸的購房者減負,也讓不少準備購房的家庭看到了“先商後公”的可選路徑,增強了購房決策的確定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