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短視頻說:“女子脫髮8年多,頭頂都禿了,用姜水洗頭後竟然不掉髮了。”這讓不少人信以爲真,躍躍欲試。
但其實,生薑水洗頭的“療效”缺乏嚴謹科學證據支持,其作用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甚至生薑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能有脫毛的潛在作用,盲目用生薑水洗頭,可能不僅無法治療脫髮,還會加重脫髮症狀。
生薑是廚房的常客,作爲調料別有風味。但網上不少傳聞稱,生薑水能夠改善脫髮,促進頭髮的生長。
生薑中的姜酚(一種薑辣素的衍生物)可能對頭髮有抑制作用,這種抑制體現在可能延緩毛髮從休止期到生長期的過渡,減少毛囊數量,並限制毛囊的長度。另外,它不僅會顯著抑制人類毛囊中毛髮的生長,還可以影響小鼠的毛髮生長。由此可見,這種活性成分更多的是有脫毛的潛在作用,而不是治療脫髮的作用。
除了對頭髮生長的潛在抑制作用外,頭皮直接使用生薑水,還可能帶來一些其他的副作用,尤其是皮膚容易敏感的人羣,可能用了之後會有紅疹、蕁麻疹、發癢、燒灼感等反應。如果是高濃度的生薑提取物,局部使用後甚至還可能導致皮膚燒傷。
可見生薑水洗頭不僅緩解不了脫髮,還可能會帶來更多健康隱患。所以,如果出現脫髮現象,建議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和治療,不主張大家盲目相信民間流傳的土方。這是因爲,脫髮的類型很多,病因各異,可能和遺傳、壓力、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同脫髮會有特定的治療方案。
常見的脫髮種類有產後脫髮、枕禿、休止期脫髮、斑禿、牽引性脫髮、雄激素性脫髮。其中雄激素性脫髮是困擾很多人的一種脫髮,俗稱脂溢性脫髮,和遺傳有一定關係,在女性羣體中也叫做女性型脫髮。如果不治療,脫髮一直持續,不會自愈,男性的話容易有髮際線上移和禿頂,女性則主要是頭髮稀疏。
這種脫髮很常見,《中國人雄激素性脫髮診療指南》指出,大概6.0%的中國女性都有受到影響。換算一下,大概4000萬中國女性都有受到影響。
要想治療,證據最爲充分的、最經典的是藥物治療——外用米諾地爾,如果更嚴重,可能會推薦口服螺內酯。
米諾地爾能夠促進頭髮生長,市面上有2%的濃度和5%的濃度,女性都可以用。如果選擇2%,建議每日2次,如果選擇5%,建議每日1次。治療有很多注意事項,比如使用方法、療程、療效判斷,另外可能會有網上流傳的“狂脫期”,主要發生在用藥後的2周到8週期間,屬於治療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階段性反應。最好是在醫生診斷和評估後再開始治療,不建議自行盲目用藥治療。另外,治療後有必要定期隨訪,評估療效和副作用。
至於口服的螺內酯,這是一種抗雄激素的藥物,適合部分女性,它可以減少腎上腺產生睾酮這種雄激素,不適合男性。它的副作用會比米諾地爾更常見、更值得關注,可能會出現月經紊亂、性慾降低、乳房脹痛等。另外,治療中需注意檢查血鉀濃度。因此,也建議由醫生評估和開處醫囑,不建議自行用藥。
除了藥物外,還可以考慮毛髮移植,方法就是將後腦勺的部分毛囊移植到頭髮稀疏區域,讓頭髮生長更均勻。不過毛髮移植後最好是繼續用藥維持,不然原有區域的頭髮還是會繼續脫落。
另外還有一些相對較少使用的方法,比如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治療(PRP)、低能量激光治療(LLLT)。
生薑水不僅不能治療脫髮,反而可能對頭髮生長產生不利影響。脫髮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壓力和免疫等,因此,面對脫髮,我們應採取科學、理性的態度,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治療。通過正規的治療方法,纔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應對脫髮問題。
髮際線上移不一定是脫髮
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大,不少人有“脫髮煩惱”,特別是發現自己髮際線上移了,就覺得進入了脫髮行列。這是真的嗎?醫學專家表示,髮際線上移不一定意味着脫髮,可能是髮際線成熟的標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並不代表禿頭,不是真的脫髮。髮際線成熟和身體內部正常的激素作用有關係,主要發生在成年早期階段。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濤提到,髮際線可能只是某一部分脫髮,我們稱爲雄激素源性脫髮的一個表現,但也可以從頭頂部,也有從枕部開始脫髮,或者是髮際線有不同形狀的,可能中間還留着,“M型”的脫髮也是有的。
每天脫落頭髮100根以內爲正常情況。髮際線上移的原因有多種,如雄性激素分泌過多、內分泌功能失調、營養不良、精神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等。而且一旦真的發生了脫髮,也不一定是從髮際線開始的。專家介紹,髮際線的高度因人而異,沒有統一標準。每個健康的成年人約有10萬根頭髮,正常情況下每天脫落的頭髮在100根以內,且爲均勻脫髮。如果每天頭髮脫落超過100根,或呈斑片狀脫髮,可能就是病理性脫髮。
醫學上定義的脫髮爲:由遺傳、免疫、應激、服用某些藥物、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導致頭髮的非正常脫落,造成頭髮稀疏或形成禿髮斑。因此,脫髮的位置也並非一定從髮際線開始。專家介紹,脫髮是皮膚科常見病,其中雄激素源性脫髮是臨牀上最常見的脫髮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每5位中國男性就會有1位在遭受着脫髮的困擾。專家提醒,脫髮雖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較小,但是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應當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評估、就診。也可以通過藥物、手術、改善生活習慣、多攝入含有豐富鐵質的食品、頭皮護理、中醫調理等方法,改善頭皮環境。
來源:綜合自“科學闢謠”、上海闢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