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穿戴、充電寶就能充電,國產仿生手有多牛?

2025開年至今,位於杭州的六家前沿科技領域代表性企業強勢崛起,被稱爲杭州“六小龍”。其中,腦機接口領域強腦科技與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並駕齊驅。

在強腦科技,有一名特殊的員工周鍵,他12歲時因意外失去手臂,如今,藉助公司研發的智能仿生手,他重新擁有了寫字、彈琴的能力,整個穿戴過程僅需30秒,藉助Type-C、充電寶就能充電。

強腦科技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介紹,智能仿生手每動一根手指,彈一個鍵,背後都有幾百次神經計算,“彈200個鍵,已經有幾萬次的神經計算。”他是如何踏上腦機接口創業之路的?發明智能仿生手需要克服哪些挑戰?一起來看。

曾專注藥物研發和神經科學研究

後決定轉換賽道,開始創業

韓璧丞自幼對生物醫學有着濃厚興趣,高中時還拿過全國生物競賽一等獎;本科階段,他選擇了醫療儀器方向的機械工程專業。2011年,韓璧丞加入美國西雅圖的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專注藥物研發和神經科學研究。

巧合的是,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琳達·巴克博士的實驗室正好在他隔壁,巴克博士團隊獲獎是因爲他們破解了嗅覺的密碼:上千種受體如何編碼萬千氣味,並讓大腦永久保存這些氣味記憶。

正是巴克博士團隊的成果啓發了韓璧丞。“這意味着不需要花香,大腦裏有一套完整的結構,通過電信號的傳播就可以製造花香,相當於我們可以重新編輯幾乎所有的感知。”

有趣的構想點燃了韓璧丞的創業激情,他決定轉換賽道,放棄學術科研道路,開始創業。“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未來能做出一些震驚世界的產品。”

2014年,韓璧丞進入哈佛腦科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經常去麻省理工學院旁聽課程,藉此拓展專業知識並組建創業團隊。2015年,28歲的韓璧丞在哈佛創新實驗室創立強腦科技,團隊成員大部分是在讀博士、科研人員。 

選擇非侵入式解決方案

讓人腦與機器“對話”

腦機接口有兩種技術路線,非侵入式與侵入式。侵入式指通過手術植入電極,直接獲取高精度神經信號;非侵入式則是通過外部設備無創採集腦電信號。

韓璧丞選擇了更艱難的道路,非侵入式——讓人腦與機器在無需開顱的情況下“對話”。提到爲何選擇非侵入式的解決方案,韓璧丞說,非侵入式可以解決更龐大的病種人羣。

“我看了大概20例侵入式的手術,要把大腦開一個腦洞,需要先開三個孔,再去拿電鋸鋸,把這塊骨頭拿出來。侵入式技術沒有辦法被幾千萬人或是更多人使用。我想做的事情是我的技術和我的產品能夠改善成千上萬人的生活狀態。

而研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第一步,發一款高靈敏度傳感器,在不使用導電膏的情況下,仍能準確採集腦電信號

“我必須要把導電膏和複雜的設備去掉。有導電膏的存在就意味着一次實驗要洗兩次頭,這很難被成千上萬人使用。而傳統腦電,像孤獨症的孩子,頭上需要戴密密麻麻的腦電採集的東西,他會產生恐懼感,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成一個看起來很好玩的東西戴在頭上。”

韓璧丞希望把非侵入式設備變得小巧易用,同時能夠採集到高精度的信號,這無疑讓難度加倍。

他介紹,非侵入式的信號非常微弱,相當於“要檢測50公里以外一個蚊子扇動翅膀的聲音”,“但我們覺得人類需要一個更溫和的解決方案,我們不可能給1000萬人都開顱。”

智能仿生手是體現這一技術路徑的第一款產品,使用者用穿戴的方式就可以通過大腦控制假肢,完成彈琴、畫畫、攀巖等活動,達到每一根機械手指“隨心而動”的效果,這也是市面上大多數假肢無法做到的事。 

“希望5到10年內

幫100萬殘疾人恢復日常生活”

2018年,韓璧丞決定接受杭州市政府邀請,率領核心團隊歸國創業。他介紹,這是因爲中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的量產能力,“我們合作的工廠能快速響應,比如一個修正、一個迭代,可能幾天就給你一套解決方案,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2019年,強腦科技的首款商業化產品進入應用階段,2020年正式推向市場,成爲全球首款實現量產的腦控智能義肢。從樣機變成真實世界的產品,韓璧丞感受到更大的壓力,“現在給成千上萬的人去裝腿,如果裏面有一步計算錯誤,這個人就會摔倒、受傷。”

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場景,不僅限於肢體功能重建或腦疾病治療,它在更大範圍內有着廣泛的應用潛力。

一位財務顧問曾問韓璧丞是否願意把公司賣掉,估價5億到10億美金。“他說賣完公司之後我們可以做神經控制遊戲。我覺得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當時我們的投資人還挺生氣的,他說賣10億美金,你可以過另一樣的生活。”

如今,韓璧丞仍堅持自己的決策,“第一,我們現在公司的價值肯定比10億美金要高得多;第二,我們的這些工程師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

目前,智能仿生腿團隊正在研發下一代腦機接口技術和產品。“我們希望在5到10年之內,幫助100萬沒有手沒有腳的殘疾人恢復日常生活,幫助1000萬孤獨症、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失眠的人康復。”韓璧丞說。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綜合《面對面》

記者丨董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