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31歲小夥正式確診!醫生提醒:刷牙出血,千萬別不當回事!

刷牙時牙刷上有血、喫蘋果留下血印……這些很多人眼中的“小毛病”,其實可能是牙周炎發出的警報。近日,江北區慈城鎮中心衛生院口腔科接診了一位31歲的男性患者,因長期忽視牙齦出血,導致牙齦長出腫物,經診斷爲“牙齦瘤”,其根源正是慢性牙周炎。

牙齦腫物1個月

服藥無效才就醫

患者朱先生是名自由職業者,因“左上前牙牙齦紅腫增生1個月”前來就診。他自述全口牙齦反覆紅腫出血,疼痛時曾自行服用消炎藥,但效果不佳。口腔檢查發現,患者口腔衛生較差,菌斑指數爲II級,全口牙齦輕微紅腫,上前牙脣側牙齦乳頭出現瘤樣增生,大小約4*5mm,探診極易出血。

接診的葉楠醫生結合影像學等檢查,診斷其爲“慢性牙周炎伴牙齦瘤”。所幸經過系統的牙周基礎治療與激光輔助治療,4周後複查顯示,患者牙齦炎症明顯減輕,牙周袋深度也顯著降低。

牙周炎不只是牙齦出血那麼簡單

牙周炎被稱爲牙齒健康的“沉默殺手”。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8020”概念,即80歲的老人至少應有20顆功能牙。然而,很多人年紀輕輕就開始掉牙,牙周炎正是主要元兇之一。

醫生給患者治療中

葉楠醫生介紹,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早期症狀輕微,僅表現爲牙齦紅腫、刷牙出血,極易被忽視。若不及時干預,會逐漸出現牙齦萎縮、牙縫變大、牙齒鬆動,甚至流膿、疼痛,最終導致牙齒脫落

更值得警惕的是,牙周炎不僅影響口腔健康,還與全身疾病密切相關。它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難度,誘發血管炎症,甚至增加孕婦早產、低體重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

醫生給患者治療中

早干預是關鍵

別等牙齒鬆動纔行動

葉楠醫生介紹,牙周炎的治療通常需要基礎治療、手術治療和維護治療三個階段。基礎治療包括潔牙、齦下刮治等,清除菌斑和牙石,控制炎症;手術治療適用於中重度患者,如翻瓣術、組織再生術等;維護治療則需要定期複查與潔牙,防止復發。

“很多人擔心治療過程疼痛,其實現代牙周治療技術已非常溫和,拖延反而會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和費用。”葉楠提醒說,一旦出現刷牙出血、牙齦紅腫等症狀,應儘早就醫,進行口腔檢查和必要的治療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程鑫 通訊員 史俐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