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泰國、德國——打造更有看頭的博物館(國際視點)

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已基本完成修訂《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規範了博物館的收藏、保護、研究、教育等社會職能,明確了促進博物館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更好服務社會。當前,越來越多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埃及、泰國、德國等國積極採取適應性和創新性舉措,大力推進博物館翻修、標準建設以及文物保護、展覽陳列等創新發展,持續打造更完善、更有看頭的博物館。

埃及——

數字化技術應用增強互動性

埃及首都開羅郊外,吉薩金字塔羣旁的大埃及博物館內,許多遊客正在參觀(見圖,本報記者黃培昭攝)。展廳內的全息投影將法老時代的祭祀場景復現於空中,投射在玻璃幕牆上,奇幻的場景和體驗讓遊客連聲讚歎:“這簡直就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的完美對話!”

大埃及博物館去年10月開始對外試運營,這座由埃及政府歷經20年籌備、耗資超10億美元建設的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館,展示了古埃及文明中的10多萬件珍貴文物,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埃及媒體報道說,大埃及博物館不是傳統的文物陳列場所,更像是一個沉浸式文明劇場,以數字化技術給遊客帶來了視覺盛宴和新奇的觀展體驗。

大埃及博物館以“激活文明生命力”爲核心理念,主體建築呈巨型三角形,與一旁的吉薩金字塔羣形成呼應,館內高達50米的中央階梯被打造爲“時光長廊”,87尊法老鵰像與巨型石棺沿階陳列,以空間敘事替代線性解說,讓觀衆在攀爬中感受歷史。通過增強現實導覽,遊客可掃描文物觀看動態歷史場景。博物館還採用特殊設計,讓室外陽光穿透特定窗戶照亮館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巧妙致敬了阿布辛貝神廟的千年奇觀,將天文考古融入觀展體驗。

大埃及博物館專設“文明學堂”,開發針對中小學生的考古模擬課程,讓孩子們親手拼接陶器碎片、破譯象形文字。其官網開放三維文物數據庫,供全球學者免費研究,僅2024年便促成12項國際考古合作項目。博物館還開展“社區參與計劃”,邀請埃及南方努比亞工匠現場演示傳統金飾鍛造技藝,並將其作品納入文創商店銷售,既傳承、利用了非遺技藝,又爲弱勢羣體創造了就業。

埃及坦塔大學教授薩威表示,大埃及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豐富了觀展體驗,增強了文物和觀衆的互動性,這是博物館建設的未來方向之一。埃及開羅大學文學院教授哈馬德告訴記者,埃及作爲文明古國,在博物館建設中需要融入更多最新科技,激發更多年輕人對博物館的興趣。以大埃及博物館爲代表的新一批埃及博物館,正在創新發展理念,將更多人吸引到博物館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覺。

泰國——

把課堂和景點搬進博物館

2024年,泰國文化部舉行以“通往智慧的通道”爲主題的系列慶祝活動,包括學術研討、特別展覽、免費參觀博物館等,以紀念泰國博物館日設立150週年。泰國文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泰國有超過1500家博物館,每年約400萬人次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國家歷史公園等文化場所。泰國文化部藝術廳廳長帕儂布表示,越來越多學生等年輕人羣體希望走進博物館獲取知識,泰國政府和社會力量積極回應民衆訴求,探索強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泰國的大學、中學經常組織學生集體參觀博物館,切身感受泰國的歷史、文化與傳統。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首都曼谷的泰國國家博物館,這座建於1782年的博物館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博物館。走進展廳,可以看到泰國各個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遠至石器時代,近至當代,包括木偶和皮影戲用具、民間器具、古佛像、國王御用武器等。國家博物館1993年開始收藏現代藝術品。工作人員透露,每年國家博物館接待來自泰國國內外的參觀者達40萬人次。“國家博物館是泰國曆史和文化藝術的縮影,是泰國的文化魅力所在。”正在參觀的泰國大學生披尼說。

記者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學習“泰國曆史”課程時,多次與當地學生前往泰國各地博物館參觀學習。在博物館內部,老師們詳細講解歷史,通過歷史古蹟和展出的文物深化學生對泰國曆史的瞭解,涵蓋素可泰、大城、吞武裏、曼谷等王朝,幫助學生透徹掌握泰國的整個歷史。不少師生反饋這種學習方式效果顯著。

泰國重視推動博物館與旅遊業相結合,展示各地風情和特色文化。暹羅古城七十二府博物館是泰國最大的以建築爲主體的博物館,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這裏有泰國各地著名古蹟的微縮景觀,如北部的素可泰石宮、東北部的瑪哈沙拉坎佛塔、中部的大皇宮以及南部的素叻他尼猜亞佛塔等。園區裏建了一個小型的水上市場,不僅有傳統水上建築,還有小販划船販賣傳統小喫,吸引衆多泰國國內外遊客。

泰國總理府民衆聯絡廳廳長素叻泰表示,泰國博物館承載着滄桑與繁華,代表着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應激發更多泰國民衆對博物館的興趣和熱愛,讓博物館成爲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與創新的橋樑。

德國——

持續翻新百年博物館島

德國擁有超過7200家博物館和其他展館,涵蓋藝術、歷史、科技、建築、文學、自然等各個方面,參觀博物館是德國民衆習以爲常的休閒活動。一項調查數據顯示,55%的德國人表示每年至少會去一次博物館;僅2022年德國博物館的總參觀人數就達到8140萬人次。

德國首都柏林城區有一座古老的博物館島,全島面積僅1平方公里,被美麗的施普雷河環繞。博物館島上共有5座建於1823年至1930年間的博物館,分別爲老博物館、新博物館、老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和佩加蒙博物館。作爲柏林的主要景點之一,博物館島每年約有300萬人次前來參觀。1999年,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始建於1823年的老博物館,到完成於1930年的佩加蒙博物館,人們在博物館島不僅可以參觀具有珍貴价值的藝術品,也可品味德國百年博物館的建築風格和歷史痕跡。按照德國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1999年提出的“博物館島總體規劃”,博物館島最終將被開發成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綜合體。總體規劃提出後,島上的5座博物館根據歷史建築保護的官方規定逐步進行翻修,同時打造無障礙設施。一些新的建築也被納入進來,例如,2019年完工的詹姆斯·西蒙畫廊被打造成各個博物館的總體入口,人們未來還可以從這裏直接進入考古長廊。

佩加蒙博物館是島上最晚對公衆開放的博物館,也是柏林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100多萬人次。2023年10月23日起,該博物館閉門謝客,開始預計持續14年的翻新工作。在近100年的歷史中,佩加蒙博物館經歷了四五次修繕翻新,最大限度地保護古建築和展品。據悉,2023年開始的這次翻新也是“博物館島總體規劃”的一部分。當前,“博物館島總體規劃”的建設仍在持續,致力於打造更好的場館環境、更大發揮文物的展示效應,不斷提升人們的參觀體驗。

(本報開羅、曼谷、柏林5月18日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