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5 月 18 日爲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學而思博物共同宣佈升級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項目。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繼 2024 年首期項目向全國 100 所小學捐贈微型博物館後,二期項目全面升級,在延續資源支持的基礎上,升級構建 "硬件支持+師資培養+成果孵化" 的科學教育生態鏈,致力於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爲鄉村學校的常態化科學教育力量。
學而思方面指出,自 “給孩子 100 座博物館” 公益項目在去年博物館日啓動以來,學而思已向全國偏遠山區、中西部地區的近百所學校捐贈了“微型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校的學生主動成爲“小小申領員”,爲自己的學校爭取到了優質的博物資源。
“微型博物館” 是一組體系化的教具盒子,每個盒子對應自然、科技、文史等專屬主題,內含藏品及配套課程,孩子們可以零距離接觸到來自億萬年前的化石、豐富珍貴的自然標本、炫酷的科學裝置和博古通今的歷史器物,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
在該公益項目的推動下,一些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點。河南省嵩縣鶴鳴小學黨支部書記程小飛老師,全程主導 “微型博物館” 的申請、布展及科技節組織等工作,並且主動擔任博物講解員。
他結合河南洛陽 “十三朝古都” 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 “古代銅車馬模型” 爲例,向孩子們講解古代車馬制度:洛陽 “天子駕六” 博物館展示了周天子的六匹馬拉車,而微型博物館的四匹馬拉車對應諸侯規格,大夫用三匹馬,百姓多用一至兩匹。“這些展品就像連接古今的橋樑,”程小飛說,“當孩子們發現課本里的歷史知識能在‘微型博物館’中觸手可及,他們對科學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點燃了。”
據瞭解,項目第二期在保留捐贈 “微型博物館” 的基礎上,同步啓動的“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學而思博物聯合開發,通過爲期2日的課程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博物館課程理念設計、校本課程開發及微型博物館運營管理等核心技能,旨在爲鄉村科學教育培育專業師資力量。
學而思執行總裁、學而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位晨表示,未來,學而思將繼續聯合各方力量,推動科學教育在基層的普及,讓科學的種子在鄉村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爲提升下一代綜合素質、挖掘孩子未來發展潛力奠定堅實基礎。(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