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體:美政府一系列新政動搖美國科研根基

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13日文章,原題:創新放緩正在摧毀美國政治  如果說有一件事情能讓所有美國人達成共識,那就是政治已經變得殘酷無情。背後原因有很多,從選區劃分到黨派爭鋒,美國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日益趨同。我想補充一個因素,這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在計算機領域之外的技術放緩正在摧毀美國政治。

科學摘取“低垂的果實”

技術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其快速發展使得政治爭端集中在如何最佳分配利益上。這很容易理解,但當技術停滯不前、增長放緩、政治遊戲變成“零和博弈”時,情況就變得愈發艱難。過去幾年,新技術的出現有望幫助我們擺脫這種困境,但現在的美國政府卻在浪費這個機會。

技術放緩的想法似乎有悖常理,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收集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除計算機領域外,幾乎所有領域都在發生着類似情況。例如,萊特兄弟於1903年首次讓“飛行者一號”翱翔天際,在此後的不到70年時間裏,波音747和協和式飛機陸續誕生。如果你向萊特兄弟展示其中任何一種型號的飛機,他們都會以爲自己出現了幻覺。再過半個世紀,波音747和現代客機之間的差異已經微乎其微,沒有任何民用飛機的速度能夠接近協和式飛機。

不只是航空航天,科技進步之花在各個領域爭奇鬥豔。衡量社會福祉的最基本指標是人類的預期壽命,疫苗、抗生素等技術進步在20世紀不斷延長人類壽命。然而,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在十多年前就達到了巔峯。

爲何創新腳步逐漸停滯?美國政府無疑是罪魁禍首之一。在許多領域,糟糕的政策正在阻礙經濟增長。但事實遠不止於此,正如考恩所說,科學摘取了“低垂的果實”。青黴素或噴氣式發動機誕生的奇蹟只會出現一次。創新藥物的研發變得異常艱難,以至於陷入“倒摩爾定律”(將一種新治療方案推向市場的成本每9年就會翻一番)的困境。

醫療改革遭遇瓶頸

同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創新已經從物質技術轉向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受能源需求和物理限制的影響要小得多,在很大程度上不斷受到反壟斷法的制約,大型科技公司從數字創新中牟利,從而在這個一度動盪不安的行業中穩紮穩打數十載。

技術進步可以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美好。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獲取信息與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比你祖輩出生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權勢的人還要多。這些收益創造了盈餘,使得改革變得更加容易,可以用來補償在時代進步中受損的利益集團。譬如,當煤油燈取代鯨魚油用於照明時,捕鯨業遭遇重創,但這項技術革新創造的價值之巨大,令每個人,乃至那些曾依賴捕獵鯨魚生存的羣體都過上了更好的日子。當這種盈餘消逝時,人們最終不得不更加努力地避免虧損,而非奮鬥獲利,這使得修復大廈將傾的體系變得難於上青天。

醫療改革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頸,因爲對任何體系的任何改革都會損害某些人的利益。若是醫療技術仍像抗生素剛剛現世時那般突飛猛進,那麼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將彌補改革帶來的損失。

近年來,科技行業再次燃起改革的星星之火。在能源領域,公共事業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在2009年至2024年期間下降88%。同樣,鋰離子電池的價格從1991年到2021年下降97%。這些突破使得新的可再生能源比新的化石燃料更便宜,且價格還將持續走低。放眼更遙遠的未來,一些科技公司在覈聚變領域取得的突破,或許能讓科幻小說中天馬行空的設想照進現實。科技領域的其他案例不勝枚舉。比如,免疫療法藥物已經改寫了我們治療癌症的路徑;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成本降至原來的1/10;人工智能可能會增強我們的創新能力……從藥物研發到材料科學的日新月異,可能會帶動包括超導體和量子計算機在內的其他領域的進步。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經費削減55%

然而,無情的美國政府讓所有這些潛在的奇蹟都變作海市蜃樓。政府的新預算提議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經費削減55%,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經費削減40%。此外,政府還大幅削減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經費,而美國許多最重要的研究都誕生於這些高校中。 

就連長期以來美國最大的優勢之一——對海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都在發生逆轉,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不再湧入美國,歐盟撥款近6億美元來吸引美國頂尖研究人員。科學技術可以創造奇蹟。如果我們放手一搏,它們甚至可能幫助修復我們危若累卵的政治局面。但美國新政府在科研領域的一系列“新政”動搖了美國科研根基。(作者高塔姆·穆昆達,白鷺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