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一次“被降級”。
近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終結了其自1917年以來對美國維持的最高評級。至此,美國在三大評級機構中的最高信用評級已悉數失守。
穆迪給出的降級理由並不陌生——財政赤字持續擴大、債務利息攀升、預算靈活性有限,這與此前標普和惠譽的判斷如出一轍。
“這進一步證明美國債務過高。國會必須自律,要麼增加收入,要麼減少支出。”斯坦福大學金融學教授、前穆迪董事會成員達雷爾·達菲說。
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突破36萬億美元,其中約四分之一將在2025年陸續到期。爲了“借新還舊”,美國政府將不得不發行更多國債,伴隨美債收益率上行,這一模式正變得更加昂貴和脆弱。
穆迪在報告中警告,美國持續的大規模財政赤字將進一步推高政府債務和利息支出負擔,財政狀況很可能會惡化。
2024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佔GDP比例爲6.4%。穆迪預測,這一比例將在2035年升至9%,與美國財長貝森特所期望的“赤字佔比降至3%”目標背道而馳。
美國的“財政掣肘”並非虛言。
由於社會保障、退伍軍人福利等“強制性支出”佔比過高,加上債務利息構成的“剛性支出”持續上升,美國聯邦預算中可靈活調整的部分正被不斷壓縮。
穆迪預計,如果不調整稅收和支出,到2035年,上述兩類強制性支出將佔聯邦總支出的78%,留給政策調整的空間愈發有限。
更棘手的是,美國國內政治極化日益加劇,導致財政改革難以推進。
2023年惠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時,多名民主黨政府官員強調時任總統拜登不應爲其前任特朗普“背鍋”,共和黨方面則將降級歸咎於“拜登經濟學”。
如今,美國兩黨朝野角色互換,相互攻訐卻沒有改變。
“美國長期政治極化導致財政改革停滯,兩黨難以就扭轉財政赤字和利息成本增長趨勢達成一致。”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向三里河表示。
資本市場沒有時間等待共識。
穆迪發佈評級後,曾被全球視爲無風險錨定資產的美國國債,10年期收益率升破4.5%,30年期收益率一度觸及5%。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解決方案公司副首席投資官Max Gokhman認爲,隨着大型投資者開始逐步將美國國債換成其他避險資產,政府償債成本將上升,甚至會令美債收益率陷入危險的“熊市螺旋”,並降低美國股市的吸引力。
評級下調還將帶來更深層的衝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對三里河表示,評級下調,不僅削弱市場對美債的信心,也可能衝擊美元的貨幣地位。倘若美元信用受損,國際貿易與投資中的匯率波動和避險成本將隨之上升,加劇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
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國應當採取負責任的政策措施,維護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也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從表面看,這是一次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從更深層看,這是一場“信任赤字”危機的爆發,是市場對美國長期忽視金融風險、高額“舉債治國”邏輯投不信任票。
或許如彭博社專欄文章所言,無論危機是否引爆,美國都該戒掉“債務成癮”。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