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電池成主力,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增長並“轉向”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和美國智庫榮鼎諮詢最新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對歐盟和英國的直接投資比上一年增長47%,達到100億歐元。這是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七年來首次增長。

德國《商報》20日報道稱,報告顯示,復甦的動力來自大額綠地投資和更強勁的併購活動:連續3年來,中國對歐洲國家的綠地投資都在增長,2024年同比增長21%,達到創紀錄的59億歐元,佔中國對歐投資的59%。與此同時,併購的改善也有助於提高整體投資水平,這類投資的數額同比增長114%,達到41億歐元。

“電動汽車及電池項目主導投資。”報告總結稱,中國對歐洲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由這些領域的大公司推動,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和吉利。在併購方面,騰訊收購波蘭遊戲公司Techland、海爾收購開利商用製冷是近幾年的亮點。

德媒查詢報告發現,德國、法國和英國曾是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地,但如今“三巨頭”在中企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已經下降,總份額已從2019年至2023年期間52%的峯值降至20%,報告稱,高成本、嚴格監管和投資轉向中東歐是主要推動因素。

與之相對,匈牙利成爲中企投資“新寵”,連續兩年領先其他歐洲國家。2024年,中國在歐洲的直接投資中有31%流向了匈牙利,十大持續投資項目中有4項位於匈牙利,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欣旺達、億緯鋰能的電動汽車和電池項目。

英國《金融時報》稱,此次反彈爲中國對歐直接投資下降趨勢畫上了句號,報道援引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馬克斯·曾萊因的話稱,這表明歐盟對中國仍然具備投資吸引力。報告分析認爲,中國對歐投資復甦有以下3個原因:中國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全球市場日益緊張以及隨之而來的本地化壓力;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尤其是在清潔技術領域。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在歐投資有可能進一步增長。

然而,報告顯示,新宣佈項目的價值同比呈現暴跌趨勢,下降79%至31億歐元,且有3個大型項目取消。報告認爲,歐洲對電動汽車需求不及預期以及貿易壁壘可能抑制後續投資。另外,歐盟政策不確定性也給中國對歐投資的長期增長帶來了挑戰,對審查條件、本地內容要求的監管強化可能增加運營成本,甚至引發中方的反制措施,影響投資連續性。

報告稱,歐盟監管趨向嚴格,有24個成員國已建立外資審查機制,歐盟還推動落實新版《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條例》,對媒體服務、關鍵原材料和運輸基礎設施等更多行業進行強制性審查。 

不過,《金融時報》援引該研究作者的觀點稱,緊張局勢短期內有緩解的空間,一些歐盟成員國試圖避免同時與中美髮生貿易衝突,而中國再次對布魯塞爾發起魅力攻勢。據彭博社20日報道,歐洲商業團體稱,最近幾周,中國政府爲歐洲商業團體提供了難得的與高層會面並溝通的時機。“我們目前的最高層級確實正在進行非常密切的交流。”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表示:“很明顯,人們非常願意與商界合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