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點贊按鈕改變世界——“十萬年進化結果表明,人類永遠不會厭倦被稱讚”

美聯社5月16日文章,原題:喜歡還是不喜歡,點贊按鈕改變了世界   如果沒有“點贊”按鈕,互聯網將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個豎起大拇指的圖標,被臉書和其他網絡平臺變成數字時代的“貓薄荷”(一種令貓科動物產生敏感反應的植物——編者注),令人上癮。臉書曾把點贊符號印在巨大的標牌上,矗立在硅谷總部外,使其一度成爲國際遊客的打卡勝地。新書《點贊:改變世界的按鈕》(如圖)深入探討了這個符號背後的故事。

2005年5月18日,美國點評網站Yelp的員工鮑勃·古德森畫出一張大拇指朝上和朝下的手勢圖案草圖,意在讓用戶對餐廳表達態度。不過Yelp並未採用這一符號,而是使用了“有用”“有趣”和“酷”這三種評價按鈕。但古德森當年的草圖後來激發了他與波士頓諮詢公司亨德森研究院主席馬丁·裏夫斯合作,寫成了這本關於點贊按鈕起源的書。

就像許多創新一樣,點贊按鈕的誕生也非某一個人的靈感閃現。這個概念在硅谷醞釀了十多年,最終才被臉書接納。“創新往往是羣體性的,而硅谷正是這種文化的溫牀。”裏夫斯說:“那時大家都愛聚在一起,聊各自正在做的事。後來發現,很多人都在嘗試相似的東西。”Yelp、臉書等平臺需要用戶自發貢獻內容來維持熱度,同時又不希望花費大量金錢聘請內容創作者。因此,它們迫切需要一種簡單的反饋機制,讓用戶輕鬆表達態度,推動內容生態的循環。

用大拇指手勢表達喜惡的方式早已進入21世紀大衆文化視野。在電影《角鬥士》中,羅馬帝國皇帝康茂德就用大拇指的方向決定戰士的生死。而在上世紀50 年代,美國電視劇《歡樂時光》中的人物“方茲”也因標誌性的豎大拇指動作成爲家喻戶曉的角色。21世紀初,一個名叫Hot or Not的網站通過讓用戶評價他人照片外貌,引入“喜歡”這一概念,進一步啓發點贊按鈕的誕生。YouTube等多個平臺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靈感和實驗基礎。

臉書將點贊按鈕打造成全球通用的社交符號,也從中獲利最多。而這一切差點沒有發生——早在2007年,臉書工程師就開始開發類似按鈕,但扎克伯格極力反對。他擔心社交網絡頁面過於雜亂,而且不希望平臺看起來“輕浮、不夠嚴肅”。但其競爭平臺FriendFeed沒有這種顧慮,並在2007年10月推出點贊按鈕。

FriendFeed的按鈕未能挽救這家初創公司,它最終被臉書收購。而就在這筆交易完成之前,臉書已決定上線點贊功能。臉書很快意識到,點贊按鈕不僅增強用戶黏性,還能幫助平臺分析用戶興趣,進而精準投放廣告。臉書後來還將這一機制推廣到其他數字服務中,並在2016年加入“愛心”“傷心”等6種新按鈕。儘管臉書從未公開點贊及相關按鈕的總使用量,但美國在線支付商貝寶(PayPal)創始人麥克斯·拉夫琴推測,這一數字可能已達到數萬億次。

點贊按鈕也帶來情緒問題,尤其在青少年中。有人因無人回應感到沮喪,也有人藉此滿足虛榮心。裏夫斯認爲,這正是技術創新難以預見的副作用之一。儘管如此,裏夫斯仍相信,點贊按鈕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是源於深植人類本能的需求。“十萬年進化的結果表明,人類永遠不會厭倦被喜歡或稱讚。” (作者邁克爾·裏德克,朱迪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