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丨從零重構硬核突圍 中國“芯”迭代升級中

本週,在中美兩國的半導體領域,出現了極富歷史感的一幕,對中國來說,又是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刻。華爲發佈了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自研“鴻蒙電腦”,從而讓大家對下一步充滿了新的想象。對美國來說,面對當下局面,它的代表企業英偉達的CEO表態說,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代價巨大”且“非常痛苦”。但是,美國商務部則不爲所動,依然繼續調整升級着新的遏制政策,除了繼續限制中國進口先進芯片,他們又增加了一個新目標,那就是要在全球市場封殺中國的先進芯片。

圍繞着芯片,美國的封鎖打壓到底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收場?不斷取得突破的中國芯片,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裏是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商務部總部,十幾天前,其工業與安全局發佈的關於AI芯片出口管制的指南,再次以霸凌和威脅的手段,意圖在全球市場,封殺中國的高端芯片。這份指南,直接點名華爲“昇騰”AI芯片,聲稱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昇騰”芯片,都將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從15日到22日,8天時間,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已先後五次對這份所謂的指南,進行了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反對下,美國商務部網站此後調整了管制指南的措辭表述,將“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華爲昇騰芯片均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調整爲“警告業界使用中國先進計算機芯片,包括特定華爲昇騰芯片的風險”。對於這樣的調整,本週一,商務部發言人表示,指南本身的歧視性措施和扭曲市場本質,並沒有改變。

王寧認爲,美國的新芯片政策,標誌着美國限制策略的轉變,從技術獲取環節轉移到了技術應用環節。過去,美國主要通過限制高端芯片出口、阻礙中國獲取先進算力,在AI技術研發的源頭進行遏制。如今,美國正將限制重點放在應用層面,通過延緩中國國產芯片的市場推廣,阻礙中國AI產業基於國產芯片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應用生態。

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令,已經有多個版本。不僅限制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芯片,還限制與芯片生產、設計、軟件等有關的關鍵設備和技術,更是拉攏盟友,把半導體產業鏈的關口越收越緊,形成小院高牆式的同盟。上屆拜登政府發佈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將世界各國分爲三個等級,中國等22個國家,被完全禁止進口美國的先進AI芯片。然而,隨着中國自主研發的昇騰芯片性能不斷取得突破,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國舊有制裁政策的破產。在特朗普政府芯片新政策發佈的同時,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也宣佈撤銷。

在專家看來,中國芯片的長足進步,以及Deepseek等大模型的迅猛發展,顯然對美國在AI芯片領域的主導地位構成了新的挑戰。然而,美國關於AI芯片出口管制的新制裁政策,同樣未必能如其所願。憑藉完善的產業基礎、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完全能夠不斷提升競爭力,縮小與美國AI技術領域的差距。

回頭看,美國這一輪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打壓,從2016年就已經開始。那時,美國首次將中興等中國芯片企業列入所謂的“實體清單”,在技術上進行各種限制,此後更是對中國芯片相關產業展開層層圍堵。但是,恐怕讓美國方面意想不到的是,制裁和打壓沒能壓住中國芯片的發展,反而極大地激勵了中國的創新體系。有機構預測,我國今年AI服務器外購芯片比例,預計會從63%降至42%。可以說近十年時間,我們有幸一起見證了中國芯片的自立自強。

以打壓爲目的,以限制爲手段,美國政府已經持續多年的對華政策,給美國企業帶來的,是發展,還是災難?本週,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的表態,就受到多方的關注,因爲他已經不止一次地表達着這樣的擔憂:“四年前,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接近95%,如今僅爲50%。”,黃仁勳更是直言:“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是失敗的”。

市場已經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那種既對華限制出口高端芯片,又不想放棄中國市場,於是便將芯片降低配製再銷往中國的做法,已經不太可能持續下去了。

本來,出口到中國的H20芯片的性能,僅有英偉達頂級芯片H100的三分之一,但即使如此,美國政府的最新決定是依然要限,有輿論就分析,對比黃仁勳的表態和美國政府的做法,說明美國政府和企業之間,在市場的認知上已經出現巨大差異。事實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限制政策,不會打垮中國企業,只會倒逼我們走上芯片自主研發之路。

時間回撥到2016年,那是美國對中國開始實施芯片打壓的一個標誌性年份,中興通訊突然遭到了美方制裁。當年,中國進口了2270億美元的芯片,佔到全球芯片產值的2/3以上,國產芯片的自給率,還不足10%。

很多人沒有想到,三年之後,2019年,華爲昇騰910芯片面世,而且,其在算力等關鍵指標上的突破,可以和英偉達高端芯片一較高下。緊接着,歷經優化迭代的昇騰910芯片,開始與國內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共同成長,截至去年12月底,昇騰已發展超過60家硬件合作伙伴,已孵化40多個原生大模型及50多個大模型應用,與科大訊飛等10傢伙伴發佈了大模型訓推一體機。

美國政府連續幾年的出口限制,不僅催生了中國芯片的技術蛻變,而且市場也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的芯片,美國進口只佔3%。相關機構預測,今年,中國AI服務器市場外購芯片的比例,預計會從去年的約63%,下降至42%。

在產業鏈高度依賴全球分工的芯片領域,專家認爲,中國想要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關鍵不是一味追求國產,而是在於如何實現自主可控,更好利用全球資源,促進全人類的科技進步。

作爲現代科技金字塔的基石,芯片產業,涉及研發、設計、製造、應用等一系列鏈條。就在本週,華爲在成都正式發佈兩款鴻蒙電腦,這是國產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首次在電腦端正式發佈,它的誕生,意味着我們在電腦領域,從硬件的芯片到軟件的操作系統,都實現了自主可控。如果說芯片是大腦,操作系統則是爲大腦注入了靈魂,而國產硬件和軟件的深度協同發展,影響的也不僅僅是國內市場。

不在開源操作系統內核上進行二次開發,而是從零開始重構,歷經五年研發,本週一,華爲正式發佈首款鴻蒙個人電腦,這意味着,加上手機、平板、穿戴設備,鴻蒙完成了全場景生態下的一塊重要拼圖,標誌着中國擁有了從系統內核到應用生態全鏈路自主可控的電腦操作系統。電腦搭載5納米工藝麒麟X90芯片,與鴻蒙系統深度協同,有分析指出,這讓國產處理器首次在性能與生態適配性上形成閉環。

媒體評論,鴻蒙電腦的誕生,堪稱國產操作系統的破壁之戰。預計今年年底,鴻蒙將支持超過2000個融合生態應用,相比於目前主流操作系統覆蓋辦公、設計、遊戲等各領域達數百萬量級的生態應用,儘管鴻蒙生態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給全球電腦操作系統市場格局帶來的變化,已經是明確而清晰的。

鴻蒙電腦發佈及其生態建設的崛起,也仰賴於國內豐富的消費業態和多元應用場景,而中國信息技術應用的創新,不僅從深耕國內市場中獲取動力,也開始在外部世界汲取能量。本週,商務部發布消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這將爲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出海,釋放出巨大潛能。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設置了關於數字經濟的專門章節。事實上,關於雙方的數字合作,中國此前已發佈《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發展合作倡議》等政策框架,並建立了與人工智能及數字治理相關的中國—東盟對話及論壇機制,中國企業更是已在產業端,開始尋求與東盟各國的深度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落地。

始終將全球南方國家轉型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不止於東盟,中國還與海灣國家開展信息技術的合作,今年2月,DeepSeek宣佈開始運營沙特阿美位於達曼的數字數據中心,聯想在利雅得建設製造基地,推動“沙特製造”AI設備的生產。一帶一路方面,人工智能等產業已成爲貨物貿易之外的新興產業。而今年的廣交會首次設立服務機器人專區,有“廣交新兵”企業,僅兩天就收穫了超千萬元的訂單。種種跡象顯示,中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以更開放與合作的姿態,爲全球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關稅戰、科技戰,時間過得很快,面對前所未有的打壓,我們當初的預測沒有錯,行進到今天,中國芯片的未來之路,已經越發明朗和確定。理性地看,中美兩國的差異,除了在技術上,還有在認知上。我們堅定地認爲,自立自強、合作包容,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本週,正像一位學者所言,我們都在等待一個轉折點——也就是中國在芯片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那個轉折點,到那時,或許才能夠讓美國一些人真正明白,對中國採取的一系列打壓限制,既無效又毫無意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