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荊門發佈”7月2日消息,7月1日,湖北省荊門市印發《關於持續鞏固中心城區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的政策措施》,本措施從印發之日起實施,有效期一年。
文件提出,有序推進現房銷售。對新出讓的優質房地產開發用地,優先採用現房銷售模式開發。2026年1月1日起,新出讓土地開發的商品房,原則上實行現房銷售。
按照“新老有別”的原則,逐步配套提高商品房預售門檻,2025年8月1日後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工程形象進度應達到建築主體結構封頂。
這是今年第二個宣佈“新出讓土地實行現房銷售”的城市。今年5月6日河南省信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官網發佈消息稱,於5月6日至5月15日對《關於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公開徵集意見。徵集意見稿顯示,文件印發後新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施工進度需達到主體封頂方可申報商品房預售許可;文件印發後新出讓土地開發的商品房,一律實行現房銷售。
截至發稿,澎湃新聞發現這一文件尚未正式出臺。對於此前公示中的措施內容是否有調整或刪減,信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徵求意見後會有一些修改,修改後仍需上會討論,以網站最終披露的爲準。
多地已在土拍環節試點現房銷售
近年來,多地積極開展現房銷售試點,相關配套支持政策也在不斷完善,推動現房銷售在市場中的佔比穩步提升。
商品房預售制度源於香港,於20世紀90年代內地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引入,並迅速成爲主流銷售模式。這一模式憑藉“賣期房”的運作機制,大幅縮短了房企資金回籠週期,顯著提升項目開發效率,成爲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隨着市場發展,預售制度引發的交付風險、質量糾紛等問題日益凸顯,現房銷售試點工作也應運而生,並在不同階段承擔着差異化作用:市場過熱期,它是遏制房企非理性拿地的“降溫劑”;行業風險暴露時,它則成爲“保交樓、防風險”的關鍵防線。
根據公開信息梳理,早期的“現房銷售”探索多爲特定地塊或嘗試性舉措,最早或可追溯至2014年。當年7月,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一宗地塊出讓預合同中,首次明確“建成房屋須以全裝修現房銷售”。2016年—2020年房地產市場活躍期,深圳、蘇州、南京、杭州、中山、成都、海南等地均在土地端設置過現房銷售條件,旨在平抑土地市場過熱情緒。但隨着市場調整,部分城市在隨後的土地出讓活動中暫緩相關舉措。
近些年來,伴隨行業風險暴露、房企出險,不少城市在土地出讓環節重啓現房銷售的要求,同時多地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從地方試點來看,海南是全國首個省級出臺現房銷售政策的省份。2020年3月,海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規定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銷售制度。
北京自2021年起,在集中土拍中持續擴大現房銷售試點範圍。先是在大興黃村海戶新村地塊試點競報“現房銷售面積”;到2022年北京集中供地時,首批18宗地塊中9宗涉及競報現房銷售面積,第二批17宗地塊中12宗設“競現房銷售”,第三批18宗地塊中13宗設置競現房銷售面積環節。2023年集中供地制度優化調整後,部分地塊出讓時也設有競報“現房銷售”面積相關要求。
深圳於2023年8月重啓現房銷售的探索,打破了自2016年以來的空白。2023年8月,深圳寶安區的A001-0212地塊是首宗“競現房”宅地;2024年10月,寶安區A219-0080號地塊要求全部現房銷售。
現房銷售對市場有哪些影響?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爲,現房銷售是房地產增量市場未來的大趨勢,也是重塑房地產行業格局,推動房企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長遠來看,全面鋪開需兼顧金融、土地、監管等多維度配套改革,平衡風險防控與市場穩定。但在當下全面推行現房銷售的時機並不成熟,一旦實施過快,或將提升房地產市場風險,並對行業造成衝擊。
特別是對房企而言,現房銷售也是其不得不直面的問題。有房企人士此前就表示,預售制度下各地樓盤達到一定的預售條件即可銷售,現房銷售就意味着資金回籠週期變長,資金壓力更大。在拿地時,有現售要求的會進行研判。
在張波看來,在期房銷售模式下,開發商可以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通過預售提前回籠資金,緩解資金壓力,加快項目週轉。而現房銷售意味着開發商需要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在當下房地產市場環境中,可能會放大這一壓力。另一方面,現房銷售也會在短期內減少新房供應量。由於開發週期變長,短期內能夠推向市場的新建商品房數量會相應減少,這可能延緩市場復甦的步伐。
不過,長遠來看,現房銷售對於房地產行業也存在諸多積極意義。張波認爲,最首要的就是提升產品的品質,由於現房是“所見即所得”,購房者可以實地查看房屋的細節和質量,這就要求房企在建設初期投入更多資源提升質量,倒逼房企優化設計、建材和配套,有利於提升行業整體質量水平。同時,現房銷售有利於行業的優勝劣汰。現房銷售對房企的資金實力和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實力較弱、依賴預售資金滾動開發的企業將逐漸被市場淘汰,而規模性房企則可以通過併購、獲取核心地塊等方式擴大市場份額,加速行業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