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培訓機構亂象調查:盜版網盤資料被包裝成“考研祕籍”

近日,各高校陸續發佈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名單,研究生招生工作進入尾聲。與此同時,在社交平臺上,新一輪考研宣傳拉開帷幕——不少考研培訓機構曬出“戰績”,以“高分上岸”“獨家資料”“保過協議”等吸引考生。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火爆的考研培訓市場背後暗藏重重亂象:從精心設計的招生陷阱,到令人擔憂的教學質量;從混亂的辦學資質,到艱難的維權退費過程,不少考生花錢報了班,沒想到卻掉入了無底洞。

虛假宣傳

四川成都的應屆畢業生潘潘在備戰考研期間遭遇了一場噩夢。2024年7月,潘潘在某電商平臺上購買了金融學考研網課資源包,隨後添加了店鋪的售後客服。客服每日在朋友圈發佈督學服務廣告,宣稱提供“全程內部絕密資料”及“個性化學習計劃”,且零基礎全程班通過率高達91.8%。

起初,潘潘覺得不太正規,自己也不太需要。可一個月後,潘潘因身體抱恙,備考進度嚴重受阻。心急如焚的她迫切想要提升學習效率,這時她想到客服之前宣傳的督學服務,便與對方聯繫。在對方宣傳攻勢下,她沒有查驗機構資質也未簽訂任何協議,就支付5499元報了名。

正式服務開始後,潘潘察覺到不對勁:客服要求她填寫一份學習情況調研表,裏面涉及參考書目、學習進度等信息。她本以爲這是爲制定個性化計劃做準備,可一週後收到的所謂“個性化計劃”,竟然只是金融學通用複習模板,且計劃中要求使用的教材,與她實際備考採用的參考書目完全不符。

督學課程質量更是讓潘潘大失所望。在她加入的一對多學習羣裏,老師無視她提出的修改教學計劃的訴求,每天只是機械地發一些簡單的英語詞彙,讓她背誦,完全沒有針對性的輔導。而所謂的“絕密資料”“考研祕籍”,不過是一些盜版的網盤資料及刷題小程序,與客服之前宣傳的相去甚遠。當潘潘提出退費時,機構以“定製服務”爲由拒絕退款。

潘潘在社交平臺發出自己的遭遇後,有不少考生留言表示自己遇到了相同的套路。根據潘潘提供的線索,記者在全國12315平臺檢索該機構,發現已有多條針對它的投訴公示記錄。然而,該電商平臺店鋪仍處於正常經營狀態。

類似套路屢見不鮮。湖北武漢考生李涵花高價購買了某機構的“全真模擬考”服務,對方承諾聘請不同院校“名師”命題,還可以“精準把握目標院校命題規律”。可拿到試卷後,李涵發現試題涉嫌抄襲其他機構的公開資料,部分答案解析甚至照搬已發表論文。

在社交平臺上,記者以“考研機構避雷”爲關鍵詞檢索發現,相關話題閱讀量超千萬次,考生投訴集中在“名師實爲在校生”“資料高度雷同”“作業批改質量較差且二次批改需額外收費”等問題。

資質成疑

“學長學姐輔導班”是不少考研學生反映的考研培訓市場另一大陷阱。

四川成都考生劉念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名自稱是其目標院校在讀學姐發佈的考研輔導班招生信息,對方宣稱可“免費跟學一個月”,單科課程僅需2300元,不滿意可退款。這樣誘人的條件讓劉念心動不已,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正式開課後,劉念發現課程全是錄播課。雖然學姐承諾會更新課程內容,但在學習過程中,劉念注意到這些課程都是兩年前錄製的,不僅內容陳舊,質量也欠佳。這與學姐宣傳的內容相差甚大,劉念於是向學姐提出退款。對方稱需扣除400元服務費,只願意退還1900元。劉念清楚記得報名時對方從未提及過服務費條款,當她試圖詢問收費明細時,卻發現自己已被學姐刪除並拉黑。

劉念將自己的經歷發佈到社交平臺上,多名有相似遭遇的學生紛紛與她聯繫。其中一名花5600元報了全程班的學員反映,直到輔導結束,學姐都未完成基礎教材的講授。更有劉念報考院校學生私信透露這個“學姐”根本不是劉念報考專業的在讀學生。

劉念向電商平臺申請信息披露,結果發現店鋪註冊經營者竟是一名60歲的老年人。她將這些信息發佈在社交平臺上,希望學姐退還學費並公開道歉。然而,該學姐不僅否認,還繼續在各個平臺發佈招生廣告。

記者試圖聯繫該學姐,對其身份進行驗證,但在說明來意後就被對方拉黑了。

湖南長沙考生程琦則遭遇了“盜用高分經驗帖”的“假學姐”,其課程內容照本宣科,資料需要額外高價購買,衝刺班更被質疑“割韭菜”。

“我仔細瀏覽了學姐的社交賬號主頁,看到她正在推出免費試聽公開課,還在創建的羣聊中分享免費參考書目等資料。參加兩次公開課後,我覺得學姐的課程內容淺顯易懂,框架清晰,於是報名了她售價1599元的全程班。”程琦回憶道。

正式開課後,程琦發現自己掉進了陷阱。上課時,學姐大部分時間都是照本宣科,面對學員提問,她總是用“多看幾次書就懂了”等話語敷衍應對。之前公開課上分享的免費資料,在正式開課後都需要以每份180元的價格購買,且這些資料內容大多抄襲其他機構的公開資料。作業批改時,學姐既沒有給出完整的文字反饋,也不提供二次批改服務,如果學員想要修改,需要額外支付每篇35元的費用。

程琦告訴記者,她還發現該學姐涉嫌盜用他人信息,其在各大社交平臺宣稱自己436分考研成績和專業第一名都是假的。真正的專業第一名早已公開聲明從未開設過輔導班,“這個所謂的學姐只是盜用了人家的經驗帖進行虛假宣傳”。

根據我國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任何單位或個人舉辦教育培訓機構,必須經過教育行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審批,取得《辦學許可證》,並完成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同時,我國許多高校如貴州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大學等,都明文禁止在校學生開設輔導課程。

但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有這些規定,仍有不少在校學生偷偷開設相關輔導課程,而校方對這些違規賬號的追查也存在技術難點,導致這些實際並沒有辦學資質的“個人導師”大量存在,且真假難辨。

有考生告訴記者,在自己報的考研班上,學姐會直接錄屏所在高校老師的上課PPT作爲考研素材。

維權艱難

面對考研機構的種種亂象,考生們想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困難重重。

在北京上大學的林曉備戰考研期間,在某社交平臺上刷到了自稱通過率極高的“優學××”考研機構,在進一步溝通後,對方稱可以提供“保過”服務,若考試未通過,機構將全額退費。林曉交了28800元學費,報名了該機構的“保過班”。

考研成績公佈後,林曉總分差23分,未達到錄取分數線。她依據協議向機構申請退費,卻遭到拒絕。售後客服先是表示林曉上課出勤率低於80%不予退費。之後,機構又以專業課分數不達標,屬於個人學習能力問題爲由,拒絕退費。客服甚至拿出一沓打印的內部規定,要求林曉簽署補充條款,其中新增“因學員基礎薄弱導致未過線,機構不承擔退費責任”。

“之前說保過,結果沒考上後多了這麼多不退費的藉口,我無法接受。”反覆要求退款未果後,林曉聯繫律師準備起訴維權。

廣東東莞考生陳靜的遭遇更荒誕:培訓機構因資金鍊斷裂停課,負責人失聯,8000元學費“打了水漂”。

“我一聽說資金鍊斷裂的消息後,立即聯繫機構負責人,對方承認了。可面對我的退款訴求,對方提供的各種方案都不合理,原始課程合同中未明確的‘服務費’被隨意扣除,退款合同也沒有明確的退款時限和條款。”陳靜說,“即便如此,在備考的巨大壓力下,我無奈接受了對方提供的限時退款方案,可最終還是沒能收到退款。”

記者調查發現,多數機構合同條款模糊,退費規則不明,甚至隨意增設“附加條件”。儘管部分考生通過訴訟維權,但高昂的時間成本讓更多人選擇沉默。

今年年初,考研出分,陳靜落榜。

“維權耗費大量精力,最終錢沒了,學也沒考上。”陳靜無奈道,“能不能管管考研培訓市場,讓這種不靠譜的機構遠離考生?”

(文中考研學生均爲化名)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天驕  實習生 陳立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