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歲老人深夜徘徊國道邊 外賣小哥、民警接力救助

對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難免會遇到走失的困境,而老人一旦走失,很可能會出現危險狀況。今年三月的一個深夜,山東省青島的一名老人迷路,她從城區兜兜轉轉走到國道邊,情形越發危險。

2025年3月的一個晚上,青島城陽的街頭正車來車往,一位老人在岔路口徘徊着,公共場所視頻記錄下這一幕,她向着路口方向走去。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巡警中隊中隊長 姜谷帆:徘徊大約半個小時,晚上九點多,後來就沿着他們的出村路,出了村。

來到路口處,老人放慢了腳步,在簡單進行了判斷後,她便選擇了一個方向繼續行走。然而48分鐘後,她竟然又回到了這個路口,此時的她已顯得十分疲憊,停留了一會兒後,她向着與來時相反的方向繼續行走。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巡警中隊中隊長 姜谷帆:東走走,西走走,大約徘徊了三四公里的距離,走了又有20分鐘,上了204國道。

夜已深,一位老人獨自外出究竟要去哪裏呢?在車流穿梭的204國道邊,她走走停停,直到很可能由於體力不支坐到了路邊。此時距離老人在路口出現,已經過去了近兩個小時。

事後還原老人走過的路線,民警發現,在這兩小時之中,實際上老人只移動了不到兩公里的範圍,但卻兜兜轉轉走了五六公里的路,如果畫出老人的行走軌跡可以發現,她一直在一座村莊周圍盲目地趕路,幾次想歇腳卻又不敢停留。從老人的迷茫狀態來看,她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正經歷着什麼,但她的狀態明顯不太對勁。

就在這時,送完餐路過的外賣員張波注意到了這名獨行的老大娘。

外賣員 張波:就看着一個人影一閃,看着像一個奶奶似的,可能已經很大年紀了,其實當時心裏也就是一閃而過就過去了。

張波繼續騎車趕路,但那位老人的身影仍然佔據他的腦海,他越想越擔心,老人家是不是遇到了麻煩?實在放心不下,他決定和同行的同事成剛一起折返回去查看情況。

外賣員 張波:我問她,我說奶奶,你這麼大歲數了,有沒有家人呢?問她姓什麼,她可能神志也不是很清晰,也答不上來。

老人拒絕了幫助,並繼續向前走去。此時的張波更加擔心卻又不敢靠近,只好一路不遠不近跟隨着她,同時向警方打去了求助電話。

張波:您是110是嗎?我們在桃源河大橋看到一個老奶奶,有七八十歲了,好像神志不是太清楚,可能跟家人走失了。

民警:204國道桃源河大橋是吧?

張波:對對對,我們一直跟着老奶奶呢,怕她走丟。

民警:保持電話暢通,這邊就過去。

老人家還在不停地走着,張波兩人放心不下,決定遠遠地繼續跟隨,但走着走着,他突然發現,怎麼跟丟了呢?

發現老人突然消失後,張波兩人趕忙進行尋找,在不遠處的一個岔路下坡上,他發現了一個人摔倒在地,走近一看,還是那位老人家。他趕緊上前查看老人是否受傷。

外賣員 張波:老人掙扎着要起來,我就怕她有什麼摔傷,腦部有出血症狀。當時也學過一些基本的救助常識,這個時候人是不能隨意移動的。我就跟奶奶說你別動,我這邊已經幫你找人了。

民警接力救助 從隻言片語中獲取關鍵信息

兩名外賣小哥一邊安撫着老人,一邊等待民警趕來,很快他就看到了路遠處閃爍的警燈。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民警 丁明瓊:外賣小哥就給我們指那個橋,橋一下去以後有一個坡,我一看那坡挺陡的,我們就順着坡一看,有個老人側坐着,然後看到臉上有血。

老人的表述非常模糊,也不能清晰對答,民警心中有了大致判斷。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巡警中隊中隊長谷帆:答非所問的那種方式,加上老人年紀大,我分析她就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右臉擦傷了,而且流血挺多的。

所幸,老人除了擦傷外並無大礙,交談過程中,民警注意到,老人右手上握着一把剪刀。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巡警中隊中隊長谷帆:我們也不知道她拿剪刀大晚上幹什麼,我們就順勢把剪刀給拿了下來,以免發生自傷或者傷人的情況。

民警繼續詢問住址和家屬信息,但老人始終不能有效交流,這着實是個難題。該怎麼快速找到她的家人呢?

面對陌生人的詢問,無法有效回答問題的老人有些焦急了起來,民警趕緊安撫住老人的情緒,情緒平靜後老人終於給出了模糊的答案。

老人提供的信息雖然矛盾但又十分關鍵,由於她提到“張家莊”的次數更多,民警決定先從這個線索開始尋找。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民警 丁明瓊:她就說我是張家莊的,具體叫什麼名字或者住哪兒說不清楚。我們就第一時間就聯繫社區民警,然後給老人拍張照,給社區民警發過去。

處警民警將老人的照片發送給張家莊村的社區民警,社區民警也很快確認了走失老人就是張家莊村的村民。

老人姓張,今年已經99歲高齡了,平時由五個兒女輪流照顧着。當天輪班的是張大娘四兒子一家。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民警 丁明瓊:他們是在家看着老人,防止老人外出。但是可能當天晚上困了睡了,然後老人自己出來了,所以發生這個事故。

直到接到社區民警的電話,兩口子才發現老母親趁着他們睡着已經悄悄離開了家,而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易走失老年人家屬看護的難點。

老人兒媳趙顯菊晚上她出去了,確實不知道。警察就給我打電話,然後過來一看,我丈夫就說快起來,娘沒有了。

聯繫上張大娘家屬後,民警們和一直守在旁邊沒有離開的外賣員張波一起,把老人攙扶上了警車。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巡警中隊中隊長谷帆:後續我們也跟小哥進行了溝通,告訴他,老人安全地送回了家。我們也跟小哥進一步表示我們公安機關的感謝。也是因爲他的這種舉動,讓我們及時地把老人送回了家,讓家屬及時地找到了老人。也是因爲他這種小小的舉動給我們也帶來了溫暖,給我們的公安工作也增加了很多的便利。

老人從抗拒幫助到逐漸平靜 不斷表示感謝

外賣小哥以及民警們的善意也讓原本抗拒幫助的張大娘逐漸平靜了下來,雖然老人依然言語不清,但在被送回家的路途中,她口中卻不斷重複着感謝。

民警將老人送到了張家莊村委會門口,老人的兒女趕緊將走失的母親扶下了車,並表達了感謝。

老人女兒 張瑞香:把我感動的,這個社會好。我老孃出去迷路了,她自己不能回來了。要不是民警看見,你說咱上哪去找,萬一有危險怎麼辦。

想到母親因爲走失可能遇到的危險,張女士十分後怕,而她的擔憂也不無道理。民警介紹,因爲長時間走失而面臨險境的警情時有發生。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最大的難點就是老人在走失的過程中,比如說遇到惡劣的天氣,老人在外沒有人照顧的時候,時間比較長,會對人的人身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

而在老人走失警情中,還有一個難點是確定他們的身份和家屬信息。因爲走失的老人通常都無法清晰說出自己是誰,家人的聯繫方式是什麼。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幫他們查找的過程中,要耗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難點,我們還希望他能儘快地回家。

總檯央視記者 陳怡博:在法治在線報道的很多阿爾茨海默病老人走失案例中,視頻裏那些老人在路口反覆徘徊的身影,朝着與家相反的方向疾行而去的腳步,特別是家屬接回老人時擔憂又自責神情非常讓人揪心。節目裏主動停下單車詢問老人的外賣小哥、帶着老人找民警的好心路人,他們用微光照亮了走失老人回家的路,也給社會提供了好的範本。我們不禁會思考,該如何讓這些偶然的溫暖,變成可依賴的守護?社會中的個體又能做些什麼呢?“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給出了答案。除了家屬與民警能定位,路人也能掃碼聯繫社區民警。這枚小小的鑰匙扣,不僅是照顧者實用的助手,更是社會善意的載體,它讓每一份的善舉,都能精準對接救援渠道,讓每一次意外走失,都有人相助。

老人已不是第一次走失 看護困境如何破?

走失險情發生後,張家莊村的社區民警郇鋒對張大娘一家進行了回訪,老人的兒女講述,這其實已不是老人第一次走失了。原來張大娘記憶狀況已經大不如前,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很像,家屬也表達了對看護老人的一些困境。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這些老人的家屬也經常跟我們說,老人有時候在家因爲年齡大的問題,他們對老人的看護難度感覺還是挺大的。

老人女兒 張瑞香:清醒的時候,她該幹什麼幹什麼,她幹好好的,上來一陣她這個大腦就好像不屬於她支配了。

說起母親最近兩年的變化,張大娘的女兒講述了自己困擾,母親變得時而清醒時而糊塗,而且糊塗的時間越來越長,已經99歲高齡的張大娘,腿腳卻還很利索,經常喜歡出門遛彎,到底要不要“鎖住”母親,限制她外出呢?在這個問題上,一家人達成了共識。

老人兒媳 趙顯菊:不能限制她,她上來火就跟個小孩一樣。你要管着她就不行,怎麼地也不能整,她就要打你。

嘴上說着是“管不住”,但實際上說到底一家人是心疼老母親,誰都不願意她被限制活動自由。可是不管怎樣安全問題還是要保障的,於是他們想出了應對辦法。

老人兒媳趙顯菊走到哪都跟着,辛苦也要跟,咱是人,你都得老。你到這天,我說咱沒有辦法,再辛苦咱得伺候,就這麼着。

“走到哪都跟着”老人的家屬們用這種最直接但十分辛苦的看護方式作爲解決辦法,這卻反映出他們實際上最本質的需要,那就是老人實時的位置。與家屬們同時想着對策的,還有社區民警郇鋒。爲了防止老人再次因走失而面臨險境,也爲了給家庭照護減負,郇鋒想到了央視法治在線欄目與青島市公安局正在合作推廣的“回家的鑰匙”融媒體公益行動。

“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由央視法治在線聯合多地警方,通過民警爲需要的老人派發定位鑰匙扣的方式切實助力易走失老人出行安全。每枚“智能鑰匙扣”綁定着民警信息和家屬信息,這樣不僅社區民警和家屬可以在小程序後臺實時看到老人位置,當路人發現需要幫助的走失老人時,也能通過定位鑰匙扣上的二維碼獲得老人所屬轄區社區民警的聯繫方式,能在保護家屬、老人的隱私信息的同時,幫老人平安回家。

想到這些,郇鋒覺得張大娘家正是需要這枚“鑰匙扣”的目標家庭。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老人時而清楚,時而糊塗,在家屬不注意的時候有過走失的經歷。我們綜合考慮感覺這個老人在生活中可能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帶上“回家的鑰匙”智能定位鑰匙扣,社區民警郇鋒又一次來到了張大娘家,爲家屬綁定了設備並給家屬們講解了“回家的鑰匙”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給他們配發了這個回家的鑰匙,我覺得對老人是一個保護,對家屬是一個放心,降低老人在外走失的風險。

由於張大娘子女們也都已到了“高齡老人”的年齡,不太會用智能手機,所以綁定設備和維護使用的責任落在了張大娘孫子張先生的肩上。作爲一個大車司機,他常跑在路上,休息的時候就會看看,奶奶是不是在家中,溜達得遠不遠。這份對長輩的關心與照顧,是這個家庭傳承的孝道。

老人女兒 張瑞香:自己的娘,辛苦點也是應該的,她拉扯咱小時候,到這一天她糊塗了,大腦不清醒了,這是咱的責任。

和張先生一樣時常關注張大娘的還有郇鋒,他會在後臺關注老人鑰匙扣的使用情況,以備再次發生走失時,“回家的鑰匙”能派上用場。

青島市公安局城陽分局棘洪灘派出所社區民警 郇鋒:老人所佩戴的設備的電量在99%,相當於滿格,所在的位置應該是在家的位置。因爲距村委約100米左右,通過我們平時到她家走訪的判斷,這個位置是她的家裏。

老人女兒 張瑞香:不管在哪了,走哪去了,打開手機一看就能找着。這是對老人的關懷,也是對子女的幫助。幫助很大了,就像這一次,有這個東西帶着更方便了,更放心了。

總檯央視記者 陳怡博:記憶會迷路,但愛有導航。2023年我們從武漢出發,2024年我們來到鄭州,2025年“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來到青島,一年多的時間裏,“回家的鑰匙”已經守護了5000多個家庭。每天有5%的用戶發起過實時定位,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着使用鑰匙的老人可能走失了,家屬正在找尋或者查看老人的位置。當我們把鑰匙扣系在老人身邊,那不僅僅是定位信號,也是一份跨越空間的守護承諾,更是對老有所依生動的詮釋。公益之路沒有終點,關愛老人的行動永不落幕,希望“回家的鑰匙”能化作一顆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間,讓更多的人加入守護老人的行列,用耐心與愛爲他們編織記憶的網、點亮回家的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