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搭架子喂鳥,被告上法庭!有小區投餵致野鴿繁殖數百隻

居民小區裏,搭架子喂鳥、投餵流浪貓的現象十分普遍。對此,有人認爲是親近自然、有愛心的舉動,也有人認爲動物聚集會產生噪音、糞便,傳播細菌,還有人認爲投餵動物對居民小區環境有不利影響。

小區裏的這些無主小動物,到底該不該管呢?

搭架子喂鳥影響鄰居

被判拆除

“鳥叫聲吵得我睡不好覺。”因爲樓上鄰居搭架子喂鳥,家住豐臺區的劉女士將鄰居告上了法庭。

不久前,劉女士發現樓上鄰居王先生在客廳陽臺用不鏽鋼盤搭建喂鳥架及餵食盒,引來大量小鳥,致使劉女士家的窗臺及空調上落有大量鳥糞,小鳥的叫聲還影響了劉女士休息。遇到雨天,不鏽鋼盤上的積水澆到劉女士家窗臺及窗戶上,嚴重影響衛生。

和王先生溝通未果,劉女士選擇了訴訟,要求王先生拆除餵食盤及餵食盒。在王先生看來,餵養小鳥是一種友善之舉,目的是愛護鳥類,喂鳥盤、餵食盒並未影響劉女士,小鳥的叫聲也沒有到噪音的程度。

豐臺法院審理認爲,根據雙方提交的照片顯示,劉女士居住房屋的空調外機及窗臺均有鳥糞,且搭建也存在安全隱患,法院支持了劉女士的訴訟請求。收到判決後,王先生主動拆除了喂鳥盤及餵食盒。

部分居民認爲

投餵小動物是行善積德

家住通州區的宋女士最近在臥室空調外機上放上了一盆雜糧,吸引了不少鳥類造訪,其中最多的是麻雀、斑鳩、喜鵲。談及爲什麼喂鳥,宋女士說自己本就喜歡養鳥,佈施小鳥又是“行善積德”之舉,特別在冬季食物匱乏時可以讓鳥類生存下去。

像宋女士一樣,許多居民都愛上了開辦“小鳥食堂”。電商平臺上,“戶外喂鳥器”銷量火爆,從買家秀來看,多數買家都將喂鳥器裝在戶外,用於投餵野生鳥類。

家住豐臺區某小區的趙女士家在一層,她家院子裏貓食盆、貓水碗一應俱全,裏面盛放着乾淨的飲用水和貓糧,有兩隻橘貓每天晚上都會來喫飯。小區裏這樣的投餵點還有兩到三處,有的除了擺着貓食盆,還搭建了簡易貓窩,幾位愛貓人士時不時會照料。

“小區面積大,貓不是很多,也沒有其他業主反對我喂貓。”趙女士表示,她每天都會清洗貓食盆和貓水碗,避免食物殘渣影響環境衛生,自己的行爲不會打擾到其他住戶,但是能夠讓流浪貓可以生存下去。而且這些年小區裏的流浪貓數量沒有出現顯著增加的跡象。在趙女士看來:“喂貓的人沒有什麼錯,棄養流浪貓的人才應該受到譴責。”

只喂不管

致無序繁殖

朝陽區華騰園小區曾因“流浪鴿”氾濫而屢屢被報道。過去,由於部分居民的投餵,這些無主的鴿子食物充足,數量一度繁殖至百隻。它們在居民窗外築巢搭窩,鴿糞糊窗,引發諸多投訴,不少居民都反對投餵鴿子。

記者近日探訪華騰園的露天廣場,目之所及之處,仍有幾十只鴿子在活動。廣場旁寫着“禁止餵食鴿子”的標語。“都不餵它,鴿子就少了。”一位小區居民告訴記者,這羣鴿子在小區生活近20年,以前總有小孩喂鴿子,如今在各方呼籲之下,喂的人少了,鴿子擾民的情況也有所好轉。

家住昌平區北七家鎮的張先生十分反感部分居民在小區裏的喂貓行爲,他認爲,長期喂貓,會讓貓失去覓食能力,又不帶着貓做絕育,如果貓又生小貓,會造成流浪貓聚集,不僅對生態環境不好,還可能會抓傷小孩。

很多愛貓人士也反對只餵養、不絕育的做法。開春以後,朝陽區的王女士在家附近小區的一處樹叢裏,發現不少有人餵養的流浪貓,粗略數了數,大約有幾十只,其中很多都是今年剛剛出生的小貓。此前,她曾經救助過多隻流浪貓,不僅抓捕艱難,絕育費用很高,給貓找領養也很艱難。如今面對幾十只貓,王女士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貓的人不能光是投餵,還要對貓進行絕育。”王女士呼籲。

專家:

投餵行爲弊大於利

雖然一些愛心居民擔心冬季小鳥食物匱乏,但是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提醒,人工投餵野生動物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課題,要在極端天氣下,在專門區域申請開展,由專業人士監督,不應自行開展。

對於非野生動物的流浪貓,衆多專家和社會組織都不提倡單純投餵,普遍推崇TNR(指捕捉、絕育、放生)的救助方式。公益社羣“幸運土貓”撰寫了大量TNR的科普指導文章,涵蓋如何使用工具抓貓、運輸、和寵物醫院溝通等。但工作人員也坦言,有時人們的思想很難一下子轉變,TNR相關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普及。

法官:

投餵有法律風險

投餵小動物有可能會帶來法律風險。豐臺法院法官助理李敬提醒,一方面,投餵行爲可能給鄰里帶來困擾,有可能會侵犯到相鄰關係人的權利。

另一方面,如果投餵的無主小動物對他人造成損害,投餵人有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長期固定投餵流浪、無主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其生活習性,導致動物在一定範圍內長時間聚集,給環境引入相應的危險源,如果因此對其他人產生了致害後果,因爲投餵人未曾有效管控動物,損害後果與長期投餵行爲存在因果關係,善意投餵人就需要擔責。”李敬解釋。

北京晚報記者 徐慧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