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爲期5天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在廣東深圳舉行。本屆文博會上,仿生技術製作的機器人成爲了“網紅”。在現場,甚至很多觀衆以爲它們是真實的動物標本。他們究竟有多逼真?在電影拍攝中起到什麼作用?
這隻像睡着了一樣的仿生小狗是出演過電影《我會好好的》的一隻機器人小狗,這個仿生熊貓也即將投入部分影視拍攝。它們表情自然、毛髮逼真,與真實動物一般無二。
它們可以跟着人類的動作,做出瞪眼睛、吐舌頭等各種動作,這些都是使用影視仿生特效技術開發的互動表演機器人。面部捕捉技術將人的表情轉換成信號,來控制熊貓的表情。熊貓頭部安裝的40個控制電機,可以時時複製粘貼人類的眨眼、歪頭、撇嘴等表情。
AI全方位融入電影製作 成爲“創作合夥人”
在文博會上,人工智能已經充分融入電影工業產業鏈全流程,AI正在逐漸成爲電影製作各個環節的“創作合夥人”。
這套電影AI譯製系統是電影智能配音工具,具備感情特徵的AI臺詞表演算法,以及口型對齊、聲場匹配等神經網絡模型,可以將臺詞譯製成全世界任何一種語言,迅速與影片角色適配。最大程度地保留人物角色的音色、特點、性格和情緒的特點。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負責人馬平介紹,他們研發的這套系統已經成功運用在了《長安三萬裏》的英文發行版,當我們的影視作品跨語言去傳播、去海外發行,面向另外一個國家觀衆的時候,他能夠獲得最好的沉浸感。
導演視覺創意AI系統將導演視覺想象轉化爲具體可感的圖像,電影角色AI預覽系統在預演視頻中模擬演員實際表演時的狀態。AIGC短片創意系統本系統深度模仿人類思維,“一站式”生成具有統一角色設定和連貫敘事邏輯的影片。
“影譜”AI大模型,以AI輔助劇本生成、評估、修改等環節。在2025年8月將面向全行業開放,電影機構、從業者和愛好者藉助AI,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迅速蒐集創作素材,得到符合邏輯、適合電影敘事腳本創作的有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