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更年期,大衆的第一反應往往與女性相關,停經、情緒波動等特徵早已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嗎?男性也會經歷類似的生理階段,醫學上稱之爲“遲發性男性性腺功能減退”。
隨着年齡增長,男性體內維持生理機能與第二性徵的雄激素會逐漸下降,可能引發精力衰退、情緒抑鬱等一系列問題。然而,由於認知不足,多數男性將其歸咎於“自然衰老”,主動就醫者寥寥無幾。記者就此採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濤教授,揭開男性“更年期”的神祕面紗,解讀科學應對之道。
男性“更年期”,真的存在嗎
男性“更年期”的醫學定義是“漸進式衰退”。
“男性確實有類似女性更年期的生理變化,但兩者有本質區別。”徐濤說,女性更年期以“停經”爲顯著標志,是卵巢功能急劇衰退的結果;而男性的雄激素下降是漸進式的,沒有明確的“節點”,因此需要結合“症狀+激素水平檢測”綜合判斷,醫學上的標準名稱是“遲發性男性性腺功能減退”。
從發病率來看,這一問題隨年齡增長明顯升高:
40-50歲男性:發病率約10%;
50-70歲男性:發病率升至1/3左右;
70歲以上男性:發病率進一步增加至2/3。
很多男性覺得“老了就該沒力氣、睡不好”,其實這些可能不是“自然老化”,而是雄激素下降的信號。徐濤強調,臨牀診斷時,既要關注患者的自我感受,也要通過抽血化驗確認雄激素水平下降,二者結合才能確診。
男性“更年期”典型表現有哪些?
男性雄激素下降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對照女性更年期症狀理解,主要分爲三類:
一是生理機能衰退:精力不足、容易疲乏、睡眠質量下降;肌肉量減少、骨質疏鬆加速(骨折風險升高);脂肪向腹部堆積,形成“向心性肥胖”(肚子變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
二是心理狀態波動:情緒煩躁、焦慮感加重,抑鬱症風險升高;部分人會出現“衰老焦慮”,覺得“人生走入低谷”,甚至產生“死亡恐懼”。
三是性功能變化:性慾明顯降低,嚴重時可能出現功能障礙。
臨牀現狀:認知不足,男性就醫率遠低於女性。
女性出現更年期症狀,大多會主動諮詢醫生,但男性很少這樣做。徐濤坦言,男性“更年期”的概念與女性更年期幾乎同時被提出,但社會關注度和個人認知度相差甚遠。多數男性將精力差、情緒差等症狀歸爲“年齡大了”,不認爲是“疾病”,更不會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導致很多問題被長期忽視,甚至影響生活質量和家庭關係。
男性“更年期”的常見問題與認知誤區
這些困惑,中年男性常遇到——
疑問1:雄激素下降是“必然”的嗎?能通過調理逆轉嗎?
答:隨着年齡增長,男性睾丸功能逐漸衰退,雄激素分泌減少是自然生理趨勢,但並非所有男性都會出現明顯症狀。對於症狀輕微者,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合理飲食)即可緩解;若症狀嚴重且確診爲“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雄激素補充治療,但需嚴格評估前列腺健康、心血管風險等,絕對不能自行用藥。
疑問2:更年期會直接導致抑鬱症嗎?退休男性爲啥抑鬱高發?
答:更年期與抑鬱症不是“直接因果”,但關係密切。臨牀中常有退休男性因“衰老焦慮”引發抑鬱:年輕時覺得“死亡很遙遠”,退休後頻繁生病、身體機能退化,容易陷入“我還能活多久”的負面情緒;再加上雄激素下降影響神經遞質平衡,會進一步加重情緒波動。不過,更年期不是抑鬱症的唯一誘因,壓力、孤獨、慢性疾病等也可能導致抑鬱,出現持續情緒低落時,需同時排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疑問3:中年男性“肚子變大”,肯定是更年期的問題嗎?
答:向心性肥胖是更年期的典型表現之一,但不能全怪更年期。雄激素能促進肌肉合成、抑制脂肪堆積,激素下降後,脂肪更容易向腹部聚集;但長期久坐、高油高糖飲食、運動量不足等生活習慣,也是“中年發福”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僅憑“肚子大”就判斷是更年期,需結合身體症狀和激素檢測結果綜合判斷。
這些錯誤想法,正在耽誤健康——
誤區1:男性沒有更年期,老了都這樣
這是最普遍的誤區。“遲發性男性性腺功能減退”有明確醫學定義的健康問題,並非“自然老化”的必然結果。如果精力差、睡眠差、情緒差等症狀已經影響到正常工作和生活,就需要警惕,及時就醫排查,避免因“硬扛”導致問題加重。
誤區2:網上查症狀,自己就能確診更年期
不少男性出現不適後,習慣在網上搜症狀、對號入座,甚至自行購買“補腎藥”、“雄激素保健品”。徐濤主任提醒,雄激素水平需要通過正規醫院的血液檢測確認,且更年期症狀可能與甲狀腺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徵、前列腺疾病等混淆,自行判斷和用藥不僅可能延誤病情,還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比如前列腺增生患者濫用雄激素,可能加重排尿困難)。
誤區3:更年期是“隱私”,不能說與家人
很多男性因相關功能減退、情緒差感到尷尬,不願跟家人溝通,導致孤獨感加重。其實家庭支持是應對更年期的關鍵——配偶、子女分享感受,一起面對“衰老”,既能緩解焦慮,也能及時發現異常症狀,避免因“獨自承受”引發家庭矛盾。
4步走,平穩度過男性“更年期”
第一步:先調心態,別被焦慮“嚇倒”
首先要明白,更年期是男性中年後的正常生理階段,不是“丟人”的事,也不是“能力衰退的象徵”。
專家建議:出現症狀時先告訴自己“這是身體的正常變化,能通過科學方式改善”,過度焦慮反而會加重睡眠差、精力差等問題。
第二步:調整生活方式,是最安全的“干預手段”
飲食:清淡爲主,少喫高油、高糖、高鹽食物,多喫富含蛋白質(魚、瘦肉、豆製品)和鈣(牛奶、蝦皮、綠葉菜)的食物,幫着預防骨質疏鬆;
運動:每週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也可以適當做些力量訓練,既能增加肌肉量,又能改善情緒、調節睡眠;
作息:別熬夜,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規律作息能幫助維持激素穩定。
第三步:症狀持續不緩解?及時找專業醫生
如果以下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一定要就醫:
每天都覺得累,休息後也緩不過來;
情緒低落、焦慮,經常跟家人吵架;
出現不明原因的肌肉痠痛、容易骨折。
建議到正規醫院的泌尿外科、男科或內分泌科就診,讓醫生通過檢查制定個性化方案。
第四步:家庭一起參與,築牢“心理防線”
更年期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家人的理解很重要。”徐濤教授分享一個案例:一位退休高級知識分子因更年期症狀陷入抑鬱,住院後家人每天陪他聊天、一起制定康復計劃,兩週後情緒就明顯好轉。
專家建議:家人要多關注中年男性的情緒變化,主動溝通、少指責,一起面對“衰老”,讓男性感受到“不是自己在扛”。
男性“更年期”是需要被正視的健康問題——它既不是“老了就該忍”的小事,也不是“難以啓齒的隱私”。40歲後,當身體發出“精力差、情緒差、狀態差”的信號時,別忽視、別硬扛、別自行判斷,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用科學的方式調整生活,在家庭的支持下平穩度過這一階段。應對更年期的核心,是“接納變化、積極干預”。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更有質量的中年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田雅婷、崔興毅 通訊員鍾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