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楠】4月9日,國務院食安辦會同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共同召開新聞發佈會,對《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解讀。
公安部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副局長許成磊介紹,針對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犯罪問題,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採取一系列打擊整治措施,堅決治理餐桌污染。2024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8萬名,取得了明顯成效。
許成磊表示,《意見》對強化行刑銜接、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提出明確要求。公安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專項打擊。始終堅持對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將打擊食品犯罪作爲全國公安機關“崑崙”專項工作重點,緊盯《意見》強調的食用農產品、肉製品、校園食品以及境外疫區食品等重點領域,聚焦食用農產品種養殖、食品生產加工、貯存運輸、網絡直播帶貨、網絡訂餐等重點環節,統籌運用小集羣、小區域、小專題打擊模式,實施精準打擊、深度打擊、規模打擊、聯動打擊,構建全鏈條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新機制。
二是強化銜接合力。進一步健全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加強與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打”聯動,及時通報偵辦案件中發現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聯合開展專項打擊治理。落實案件雙向移送要求,推行“一案三查”制度,即對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查清案件主犯、共犯、從犯是否涉及公職人員;查清幕後犯罪利益鏈條是否涉嫌職務犯罪;查清案件關聯人員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行政違法行爲。對相關問題線索,依紀依法移交紀檢監察機關,通報行政主管部門,強化行刑銜接、紀法銜接,切實形成打擊整治合力。
三是推動源頭治理。實施主動警務、預防警務,指導各地在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犯罪的同時,注重深挖案件背後反映出的食品造假“潛規則”及風險隱患,及時向主管部門發送提示函,通報典型案件及其反映的問題,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鏈條閉環監管,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推動堵塞漏洞和薄弱環節,最大限度防止小問題、小風險演化爲大事件、大案件,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
四是提升能力水平。指導各地公安機關做專做強食品安全犯罪偵查力量,依託“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積極構建專業帶動、全警行動、部門聯動、羣衆發動“四動”工作格局。強化線索摸排,統籌使用快檢技術手段,加大對肉製品、校園食材、外賣、直播帶貨等重點領域的暗訪抽檢力度,加快推進環食藥犯罪線索網上舉報平臺建設應用,及時發現處理違法犯罪線索。組織地方打造一批偵查辦案戰略支撐點,發揮“尖刀隊”作用,推廣犯罪預警應用模型,以精確預警助力精準打擊。依託公安部環食藥檢驗鑑定實驗室等檢驗鑑定“國家隊”,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開展科研攻關,有力應對食品非法添加手法翻新等問題,提升偵查打擊的專業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以實際行動努力做到讓人民羣衆喫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