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偏科”現象引關注:能編程作畫卻難辨鐘錶日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5月18日消息,據外媒LiveScience報道,儘管人工智能(AI)在編程、圖像生成、文本創作等領域展現出接近甚至超越人類的能力,但在處理日常生活中基礎的“看鐘表讀時”“推算日期”等任務時,卻頻繁出現錯誤。這一現象揭示了當前AI技術在複雜場景理解與常識推理方面的侷限性,引發科技界對AI落地應用能力的反思。

報道指出,當前主流AI模型(如GPT-4、Stable Diffusion等)已能在以下場景展現卓越能力:

編程與代碼生成:GitHub Copilot等工具可自動補全代碼,效率較人類提升40%;

藝術創作:Midjourney等AI繪畫工具能生成媲美專業畫師的作品;

文本生成:ChatGPT可撰寫學術論文、營銷文案,甚至通過部分標準化考試(如美國律師資格考試)。

然而,在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任務中,AI卻屢屢“翻車”:比如部分AI模型無法準確識別模擬鐘錶的指針位置,將“3:15”誤判爲“9:45”;在推算“今天是週三,100天后是周幾”這類問題時,錯誤率高達30%;面對“如何用雞蛋、麪粉和烤箱製作蛋糕”等基礎生活技能,AI給出的步驟常存在邏輯漏洞。

專家分析,AI在基礎任務上的失誤源於兩大核心缺陷:

視覺-空間理解能力不足:模擬鐘錶需要AI同時處理指針形狀、角度、數字刻度等多模態信息,而現有模型(如CLIP)在三維空間推理上仍存在缺陷;對比實驗顯示,人類識別鐘錶時間平均耗時0.8秒,而AI模型需耗時2-3秒且準確率僅75%。

時間序列與常識推理缺失:日期計算涉及閏年、月份天數變化等複雜規則,AI缺乏對“常識時間”的建模能力;例如,當被問及“上週一的日期”時,部分模型會忽略當前日期動態變化,直接套用固定模板導致錯誤。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Josh Tenenbaum指出:“當前AI的‘智力’更多體現在模式匹配而非真正理解。要讓AI融入日常生活,必須教會它們像人類一樣感知空間、理解時間。”(青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