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公開配送時間預估算法 異常情況不會縮短配送時間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5月21日消息,近期,在餓了麼聯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於北京舉行的算法公開懇談會上,餓了麼主動對配送時間預估算法進行公開。

據餓了麼算法技術專家介紹,這一算法模型涵蓋騎手接單、商戶出餐、騎手取餐、騎手送餐各階段,需要綜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氣情況、取餐距離、商戶出餐預估時間、騎手背單數量、騎手移動速度、用戶小區內配送的難易程度甚至所在樓層等,以預測騎手配送所需時間。

“有多少配送時間”,是騎手送單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懇談會互動中,商家、騎手、用戶就日常經歷進行了提問,涉及“遠距離訂單是如何考慮給出配送時長”“手上訂單已經要超時,爲何又派一單時間很緊的訂單”“騎手虛假報備商家出餐慢,平臺如何識別和管控”等問題,平臺代表逐一進行了講解和答覆。

其中有騎手關注,“爲什麼訂單上會有平臺期望送達時間和要求送達時間兩個時間,第一個作用是什麼,是否與考覈有關?”平臺算法專家回應,平臺期望時間是用戶下單時給出的預估送達時間,用於方便騎手合理規劃配送順序,不會以此考覈。爲了讓騎手有足夠的時間配送,要求送達時間會更充裕,在商家出餐慢、配送異常等情況下,還會增加配送時間。

外賣配送場景複雜多變,“接、取、送、達”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異常,比如突發異常天氣、臨時交通管制等等,算法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餓了麼算法技術專家提到,在無法完全覆蓋的情況下,平臺還爲騎手提供了專門的保障機制,比如異常場景報備、特殊情況豁免等,讓配送時間機制更加完善。

會上,作爲即時配送算法委員會專家,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天玉認爲,這一算法考慮了各項關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科學性,同時篩選了異常情況數據,使得預估更爲穩定和準確,避免了異常數據對整體預估模型的干擾。他同時提到,在訂單高峯時段,騎手可能因連續工作、體力不支等因素導致配送效率下降,此外,有多個訂單同時分配給騎手時,不同訂單的取送地點、先後順序等銜接問題,可能導致預估時間與實際時間存在偏差,算法在這些方面可進一步完善。

在現場互動中,還有騎手提及,“爲什麼有時會感覺配送時間突然變短?”——這也是一些騎手關注的所謂“偷時間”問題。

“並沒有,不可能、也不會允許有‘偷時間’這樣的事情發生。”對此,平臺算法相關負責人說,經實際檢測,也不存在既定配送時間縮短的情形。之所以會出現誤解,原因在於,目前以秒爲單位的倒計時錶達方式下,騎手的手機網絡、配置、手機APP運行空間等存在客觀差異,可能導致倒計時功能出現卡頓,這樣會讓騎手感覺時間快進了。事實上,這類異常情況不會縮減騎手本身的配送時間,騎手用時均爲標準時間。

“基於這些反饋,後續我們會優化完善計時錶達方式,同時會充分考慮騎手配送的實際情況,減少配送過程中的提醒焦慮,避免引發誤解。”上述負責人表示。

“外賣配送的時間預估算法,直接關聯到平臺的激勵與考覈機制,與騎手的勞動壓力密切相關,對騎手的工作行爲有深遠影響。”懇談會上,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認爲,若預估時間過緊,易誘發騎手冒險駕駛、疲勞作業等不安全行爲;對突發狀況應對不及時,還可能導致騎手因非自身原因受罰,影響收入與滿意度;若“罰則一刀切”,又可能會引發處罰不公。因此,在保障運營效率的同時,外賣平臺需要在效率與公平、激勵與安全之間實現平衡。

他建議,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優化完善:一方面,設定時間參數時應充分考慮不同情形下的體力支出差異,如高溫天氣下適當放寬時限,防止過度勞動和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將對因天氣、交通等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延誤引入主觀評估糾偏機制,借鑑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中“客觀+主觀”的考覈方式,建立更公平的考覈方式,以提升算法決策的合理性與人性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講師劉瀟表示,對於騎手和商家來說,都存在較小的概率發生較大損失金額的情形,比如騎手可能遭遇不可抗力導致配送超時,商家可能由於突然爆單或者設備故障導致出餐緩慢。在經濟學上,這種情況適合引入保險機制來分擔風險,通過明晰責任提高各方參與激勵。 此外,可能有部分客戶對配送時間有高要求,也可以向此類客戶提供保險服務。

“算法服務於人,我們將堅持以騎士權益爲中心,積極傾聽、持續完善。”餓了麼騎士權益保障負責人胡珺表示,接下來,餓了麼將綜合多方訴求,進一步優化配送時間預估算法,確保公開性和透明度,讓騎手跑得更安全,跑得更放心。同時,也將持續深化多元溝通機制,聆聽騎手真實聲音,實現各方良性互動,切實保障騎手權益。(勃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