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租賃條例》出臺 長租市場格局有何變化

買房還是租房?對於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租房已成爲重要的安居方式。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租市場的規範與成長,是滿足人們高品質居住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我國長租市場在發生着怎樣的變化?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租賃品質?新出臺的《住房租賃條例》又將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7月21日,《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佈,將於9月15日起施行。《條例》對出租承租活動、住房租賃企業行爲、經紀機構行爲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規範,爲住房租賃市場提供了明確的制度框架和行爲準則,我國住房租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業內人士認爲,長租市場的發展不僅是房地產領域的議題,更關乎城市未來。近年來,在租購併舉政策基調下,長租市場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住房保障體系多元化供給格局正加速構建,從而更好滿足青年、新市民及家庭等多元羣體居住需求。

長租需求逐步釋放

“現在租房,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今年“五一”期間,在昆明工作的張女士因工作變動告別了租住10年的房子,完成了新一輪換租,她表示整個過程很順暢,租房前期在網上做好功課,實地看房目標明確,價格也基本透明,節省了很多時間。

在一二線熱點城市,租房已成爲很多人青睞的居住方式。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關乎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到,“支持各地統籌資金渠道,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引導支持社會力量運營長期租賃住房”“引導支持在保障性住房中加大兼顧職住平衡的宿舍型、小戶型青年公寓供給”。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各地保租房籌集按照既定目標有序完成,按照5年870萬套(間)目標來看,可以惠及2600多萬新市民、青年。當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部分核心一二線城市保租房已進入規模化入市階段。

業內人士估測,就目前我國住房租賃市場而言,個人房東出租仍佔據主導地位,佔比約八成;集中或分散式的機構化運營佔一成左右;保租房在近幾年逐漸成爲重要供給之一,和年輕人及靈活就業有關的保租房項目明顯增多,預計未來佔比接近一成。

對於各租房類型的優缺點,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分析:“個人房東的房源分佈廣,可滿足就近租房的需求;機構化運營的託管性質租賃住房,由於租售的門檻低且處於小區內,本質上仍是一種更標準化的個人房東房源;長租公寓一般有較好的裝修,但這幾年也看到一些亂象,項目質量參差不齊;保租房普遍是新小區,所以有些價格比周邊房源高一點。”

今年的畢業季、求職季,熱點城市中小戶型呈現出供不應求態勢。58安居客研究院數據顯示,6月份,一線城市的租賃市場對1室和2室戶型的需求熱度佔比在70%至80%,而對應的戶型市場供給佔比約爲60%至76%;二線城市的租賃市場對1室和2室戶型的需求熱度佔比在60%至75%。

不只是畢業生,中青年、家庭等羣體的長租需求也在持續釋放。日前發佈的《2025中國城市長租市場發展藍皮書》提出,隨着城鎮化率突破66%、城鎮常住人口達9.3億人,住房租賃需求持續攀升,全國租房人口已近2.6億人。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租房需求更加旺盛,據測算,四大一線城市租房人口規模已近4000萬人。與此同時,租客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年羣體迴歸租房市場,35歲以上租客佔比超35%。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爲:“在買房還是租房的選擇上,一旦租房性價比更高,且市場趨於穩定,租賃人羣佔比便會逐漸提升,這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張女士告訴記者,相比以往租客需承擔全部中介費的情況,如今房東和租客各付一半成爲主流。中介公司服務也更好了,有的中介還會幫忙搬家。“如今搬家公司越來越專業,項目清楚、收費透明,大件物品保護得非常仔細,全程幾乎不用操心。”她表示,相較買房,這種能隨着工作變動而靈活換租的方式對她而言更具性價比。

供給呈現結構性變化

長租市場的發展與人口趨勢密不可分。一方面,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作爲勞動人口主力軍的20歲至39歲中青年正加速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晚婚晚育、家庭規模小型化等趨勢日益明顯。隨着結婚和生育年齡後移,住房租賃的需求期正在進一步延長。重點城市的租賃人口基數龐大,租賃住房的發展潛力巨大。

爲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2016年以來,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供給、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等,有效推動了長租公寓市場的規範化、高質量發展。特別是REITs等金融工具的陸續發行,使經營性不動產在“投—融—建—管—退”等環節上實現了閉環。

在政策導向、現實因素、租住觀念等因素作用下,我國長租市場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變化。中國房地產業協會長租房分會祕書長趙曉英指出,當前長租市場出現了經營主體多元化、產品類型豐富化、運營模式多樣化、租賃關係長期化等顯著變化。

趙曉英表示,首先,長租市場參與者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房產中介和小型租賃企業外,品牌開發商、專業長租公寓運營商、金融機構、國企等紛紛涉足,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經營主體。其次,市場從單一的普通租賃住房,向保租房、長租公寓、服務式公寓、高端公寓等多種類型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租客。再次,出現了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種運營模式,一些企業以輕資產、中資產、重資產等不同模式進行佈局。此外,隨着租購併舉政策的推進,租客的租賃觀念逐漸轉變,租賃關係更加穩定,長租合同的簽訂比例有所提高。

“當前,居民的長期租房需求持續釋放,租賃居住模式被認可,租房供給主體也越來越多元化。”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宇嘉表示,有意願進入住房租賃賽道的主體越來越多,競爭越發激烈,爲了迎合多元居住需求,租賃企業在個性化居住體驗、綜合性價比等方面下足功夫。

例如,近年來,萬科泊寓陸續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商務人士的服務式公寓、面向企業定製的藍領宿舍,以及大型租賃社區,爲各個年齡階段、不同租房需求的人羣提供服務;龍湖冠寓針對租住客羣社交需求,重點打造影音休閒、健身娛樂和自習辦公空間,針對畢業生羣體,今年再次加碼優惠力度,合計爲每位畢業生提供價值超千元的租房禮包;貝殼省心租爲租客配備24小時響應、700多項免費維修等權益,同時通過優化收房標準、出房週期,讓分散的房源實現高效運營;自如推出“增益租”新模式,對業主託管的房子進行裝修改造,提供專業資產管理服務。

“機構化運營的長租公寓項目因品質普遍較高、服務好,且可提供較獨立的居住空間,私密性有保障,受到年輕人青睞,但價格偏高等問題也難以忽略。短期因市場供應明顯增多,競爭有所加劇,長租公寓市場運營面臨一定壓力。”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認爲,綜合來看,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熱點城市集中式長租公寓在住房租賃市場中的佔比均在10%以下,遠低於德國、日本等國家水平,在租戶對租住品質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我國長租公寓機構化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提升分散式租賃品質

“在北京工作了6年,我搬了6次家。”陳女士告訴記者,“遇到過房東賣房、到期漲價甚至樓下鄰居鬧事等問題,所以不得不頻繁搬家。現在租在離單位近的老小區,簽了2年租約,生活趨於安穩。不過,智能家電方面還需要自己添置一些。”

陳女士的經歷,反映了分散式租賃住房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當前階段,個人房東出租,即分散式房源將長期是我國城鎮住房租賃市場的供應主體,租房過程中屢見不鮮的隨意漲租金、租期不穩定、剋扣押金、維修責任劃分等問題也多出現在這類房源上。推動此類房源集中化、專業化運營管理,是實現分散式租賃住房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此次《條例》也提出,“國家鼓勵居民家庭將自有房源用於租賃”。

多項全國性家庭住戶調查反映,我國城鎮地區住房套戶比已經達到1.1乃至更高水平,即家庭持有的住房總套數超過家庭數的10%乃至更多。這部分由家庭持有但不作爲主要居所的龐大房源,除部分作爲家庭季節性用房外,對外出租是最主要用途之一。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吳璟表示,改善型需求是目前很多城市的主流購房需求,這就意味着家庭在購房的同時需要處置其原有住房。目前這種處置主要採用出售方式,但受市場環境影響很大。事實上,對於能夠滿足首付款要求的家庭,出租原有住房再以租金支付房貸,可以成爲其處置原有住房的另一種選擇。

個人房東出租模式效率低、服務缺乏保障,成爲制約分散式租賃住房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分散式房源尋找租戶和出租過程中事務繁瑣,個人房東專業化程度低、時間成本高,且難以發揮規模優勢。有調查顯示,“怕麻煩”已成爲制約業主將空置住房出租的主要原因,甚至可能超過“租金收益率低”。此外,部分分散式房源裝修老舊、設施缺失,在出租前需要進行局部翻新改造,進一步推高了管理難度。而對於租房者來說,個人房東能夠提供的服務質量差異巨大,這種不確定性成爲影響其租賃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實現分散式租賃住房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於推動對此類房源的集中化、專業化運營管理。”吳璟指出,一種模式是推動收購存量住房工作向家庭持有的分散化房源延伸,最典型的是收購家庭持有的老舊小區分散房源,局部翻新裝修後作爲政策性或市場化租賃房源。2023年底,蘇州等城市曾出臺“以舊換新”購房政策,近期青島、武漢等城市也啓動了“收購個人二手房”計劃。但受資金限制,以及在確定收購價格等流程上存在困難,這種模式的應用可能受到較大限制。

另一種模式是分散式房源的產權仍由家庭持有,以託管的方式實現專業化長租公寓企業集中運營,即長租公寓企業的“輕資產分散化”模式,典型企業如建信住房租賃、自如等。“與前一種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更爲成熟,在多數城市也具備更強的可行性。”吳璟說。

“在不少國家,機構化租賃佔比可達30%,甚至達到50%。”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然認爲,民用住宅領域的機構化管理尤爲重要,“如果一棟樓的業主紛紛對外出租,卻缺乏統一規範管理,很容易造成混亂。有經驗表明,機構化管理比例越高,市場發展越規範。”

在《關於加強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監管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後,住房租賃企業的運營日趨規範,逐漸摒棄了此前以套取租金貸、高收低出、長收短付等爲典型特徵的“蛋殼模式”,而多轉向以收取月租金一定比例的管理費或服務費作爲盈利來源的、更爲良性的託管運營模式。

吳璟建議,進一步強化分散式租賃住房的供給端政策,如綜合採取稅收減免、低成本貸款、允許經營權融資、直接補貼、政府採購住房租賃服務並納入人才支持計劃等,對運營分散式房源的住房租賃企業提供支持。此外,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聯合運營、委託運營、包租運營和投資改造等方式,將部分分散式房源納入當地保租房體系,達到加快盤活存量住房和擴大保租房供應一舉兩得的效果。

構建協同治理模式

一個穩定、健康、有活力的長租市場,是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包容性和治理能力的關鍵指標。

“長租市場是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第一道門檻’。”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棟表示,在知識經濟時代,城市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對於廣大青年人、新市民而言,能否以一個合理成本,有尊嚴地在一個城市安頓下來,是他們“用腳投票”決定去留的關鍵。因此,長租市場已超越單純的“住有所居”,成爲城市招商引智、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礎設施,直接影響着城市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創新活力,是城市發展戰略中必須優先考量的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

市場的活力與秩序源於穩定、透明的規則。當前,長租市場的許多矛盾,根源在於規則治理的滯後,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覆蓋租前、租中、租後的全鏈條監管與服務體系。

“比如,推行租金指導價和漲幅限制,防止市場過熱。強制實行資金監管專用賬戶,保障押金安全。推廣標準化合同範本,明確租賃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李棟表示,政府的核心職責是“補位”,即聚焦公益性,大力發展保租房,爲城市運行所必需的基礎服務人員、青年人才等特定羣體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兜底保障,確保城市的公平與包容。在此基礎上,應爲市場化的長租機構、個人房東創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鼓勵他們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租賃產品,滿足不同羣體的改善性、個性化需求,形成“錦上添花”的豐富供給。

構建健康成熟的長租生態,對城市核心競爭力、民生福祉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需扮演好“裁判員”和“服務員”角色,制定規則、搭建平臺、提供數據,積極引導和培育專業、有社會責任感的租賃企業,發揮其在房源整合、專業運營、服務提升方面的優勢。同時,也要暢通租客的權益表達和救濟渠道,形成良性互動、互相監督的治理格局。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條例》的正式出臺,將推動我國住房租賃市場進入法治化、規範化的新階段,將有力促進住房租賃市場高質量發展,推動加快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也將對盤活存量資產以及培育住房租賃企業等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 方)



Scroll to Top